凤凰成韵琴
文物名片

“凤凰成韵”琴,木器漆,仲尼式,明代,通长118.0厘米。河南博物院旧藏。

深度品鉴

“凤凰成韵”琴。桐木面板,色黄,极松软,纹理顺直;硬木岳尾,上涂朱漆;涂金饰螺钿琴徽,木足,六棱形青玉轸;琴体秀美,琴面弧度较平,具有薄而轻的特点,重量极轻,边棱明显;承露方角,与岳山共用一木,长度相同;冠角、焦尾明显,结处较尖,龙龈承弦不明显,龈托半圆形;一足缺失,另一足呈柱基形;长方形龙池、凤沼,均无贴格,纳音微隆;岳山长与边齐,肩在三徽,腰上至九徽偏上、下至十一徽偏上,足在十徽偏上,龙池长27.0厘米、宽2.2厘米,凤沼长11.2厘米、宽2.3厘米,瓦灰、极薄,没见葛布,似有朱漆底,黑色光漆、亮度较差。底板在琴肩附近刻有铭文三行,中间刻“凤凰成韵”,右刻“万历乙未年中秋月”,左刻“太华山人梅溪氏造”(图2)。此琴应是明代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斫制。

图1  凤凰成韵琴琴底

图2  凤凰成韵琴铭文

古琴的仲尼式,又称孔子式或夫子式,相传由孔子创制,是采用最多的古琴样式。仲尼式的一般形制:琴首,方形,宽度小于琴肩、大于琴项,琴头一端稍宽于琴项一端;承露、岳山,两者同长,长度一般都与琴边平齐;琴颈,起自岳山后约五、六厘米处、止于琴肩,内收大体呈弧状,项宽较窄,一般与琴腰和琴尾宽度接近;琴肩处最宽,从琴肩至琴尾,琴体两边成一直线;琴腰,内凹入琴体,两端斜入,腰内平直,深度较浅;琴体大多边棱清晰,琴面扁平。

图3  仲尼式古琴各部位名称[1]

最早的仲尼式古琴实物为唐代,但在唐代仲尼式古琴的数量相对较少,从宋代起仲尼式为广大琴人所接受,成为最流行的古琴样式,其数量远远超过其它琴式的总和: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等编《中国古琴珍萃》[2]一书,共介绍传世古琴109张,其中仲尼式就有62张;本文所整理的历代古琴实物中,宋代35张、其中仲尼式28张,元代11张、其中仲尼式10张,明代90张、其中仲尼式60张,清代41张、其中仲尼式29张。

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这张“凤凰成韵”琴,形制规整、保存完好,可以作为研究传统古琴,特别是明代仲尼式古琴的宝贵资料。

文化解读

关于古琴的形制,汉代桓谭的《琴道》[3]就指出:“琴长三尺六寸有六分,象朞之数;厚寸有八,象三六数;广六寸,象六律;上圆而敛,法天;下方而平,法地;上广下狭,法尊卑之礼”。《琴道》的这一传统被后世所接受,但是古琴的形制不是一成不变,每个时代都有其特点,并且还有一定的继承、延续关系。

宋代的斫琴文献是现在已发现的最早的较完整、较系统的斫琴文献,后世的大多数斫琴文献都引用或转载宋代文献的内容,宋代斫琴文献中以《碧落子斫琴法》[4]《琴苑要录·琴书》[5]《太古遗音》[6]等文献对琴体形制的记述最为全面和详细,对后世影响也最大。综合宋代斫琴文献记载的古琴形制:通长,平均约三尺六寸六分(约113.5厘米),最长三尺八寸四分(约119.0厘米),最短三尺六寸(约111.6厘米);隐间,平均约三尺四寸(约105.4厘米);肩宽,平均约六寸(约18.6厘米),最宽七寸四分(约22.9厘米);尾宽,多为四寸(约12.4厘米);最厚,一寸八分(约5.6厘米)或一寸五分(约4.7厘米);额宽,平均约五寸五分(约17.05厘米),最窄五寸二分(约16.12厘米);头部厚,平均约一寸二分(约3.72厘米),最厚一寸四分(约4.34厘米);项宽,四寸(约12.4厘米);通长与肩宽比平均约为6.1,通长与尾宽比平均约为9.15;琴肩位置,多为三徽正,最下为三徽下三分之一处;琴腰位置,多为八徽至十二徽上;琴足位置,基本都在九徽与十徽中间。

比较研究

“来凰”琴。仲尼式,唐,浙江省博物馆藏。通长120.4、隐间110.7、额宽5.8、肩宽20.7、最厚5.6、尾宽13.5厘米。漫圆肥厚的琴面,项与腰两处边沿的特殊处理。肩在二三徽中间,腰上至八徽、下至十一徽下,足在九十徽中间。(图4)


图4  浙江省博物馆藏“来凰”琴

“秋鸿”琴。仲尼式,唐,浙江省博物馆藏。通长109.3、隐间100.5、额宽15.1、肩宽17.0、尾宽11.8、最厚5.3厘米。形体扁平、偏小。肩在三四徽中间,腰上至八徽下、下至十一徽上,足在九十徽中间。(图5)

图5  浙江省博物馆藏“秋鸿”琴

“玉润鸣泉”琴。仲尼式,宋,山东省博物馆藏。通长137.0、隐间122.5、肩宽24.0、尾宽16.5、厚4.5厘米。体宽而扁。肩在三徽下,腰上至八徽、下至十一徽上,足在九十徽中间。(图6)

图6  山东省博物馆藏“玉润鸣泉”琴

“玉壶冰”琴。仲尼式,南宋,故宫博物院藏。通长119.1、隐间110.3、额宽17.8、肩宽19.3、尾宽13.3、厚4.8、底厚1.1厘米。琴体秀美,琴面弧度较平,具有薄而轻的特点,额下由轸池向外微坡。肩在三徽,腰上至八徽、下至十徽下,足在九十徽中间下。(图7)

图7  故宫博物院藏“玉壶冰”琴

“秋声”琴。仲尼式,元,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藏。通长123.5、隐间114.0、肩宽21.5、尾宽14.8、厚5.3厘米。琴体浑厚,琴面弧度大,琴底平坦。肩在三徽,腰上至八徽、下至十一徽下,足在九十徽中间下。(图8)

图8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藏“秋声”琴

崇昭王妃琴。仲尼式,明代,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藏。通长129.4、隐间120.5、肩宽21.5、尾宽15.0、厚4.6厘米。琴面浑圆、弧度较大,琴底平坦。肩在三徽,腰上至八徽下、下至十一徽上,足在九十徽中间下。(图9)

图9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藏崇昭王妃琴

“聚云”琴。仲尼式,明,故宫博物院藏。通长116.2、隐间108.5、额宽17.1、肩宽17.9、尾宽13.0、厚4.9厘米。肩在三徽下,腰上至八徽下、下至十一徽下,足在九十徽中间下。(图10)

图10  故宫博物院藏“聚云”琴

杨少五款琴。仲尼式,清,中国三峡博物馆藏。通长124.2、隐间112.3、肩宽18.6、肩厚5.3、尾宽14.4、尾厚5.0厘米。肩在三徽上,腰上至八徽、下至十一徽,足在九十徽中间上。(民国时期的重庆著名琴家杨少五)(图11)

图11  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杨少五款琴

泉州府学古琴。仲尼式,清代,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藏。通长100.2、隐间91.0、肩宽17.9、尾宽13.5厘米。肩在三徽,腰上至八徽、下至十一徽上,足在九十徽中间。

图12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藏泉州府学古琴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历代的仲尼式古琴在长度、宽度和厚度等方面差别都较大,即使是同一时期也有很大差异,长度最长可以达到137.0、最短只有100.2厘米,宽度最宽可以达到122.5、最窄只有91.0厘米,厚度最厚可以达到5.6、最薄只有4.5厘米。由于长度、宽度和厚度都是影响古琴声音品质的关键因素,由此可以看出,历代、以及同一时代的琴人对仲尼式古琴的声音、品质和诠释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追求。

相关链接

古琴流派

百家争鸣,对于学术的发展能够起到很强的推动作用。琴文化自然也是如此。

不同地域、不同师承的琴家的风格彼此都不相同。同一地域、同一师承的琴家的风格也是各有特点而不尽相同。同一曲目,不同的琴家就会有不同的理解,而形成不同的风格。 所以,在琴的领域,也同样有流派之说。所谓流派,是指学术、文艺方面的派别。这里所说的派别,是指依照共同的义理或风格而探讨学习的不同的群体。

古琴家们各自遵循某些共同琴道观点,秉持彼此相近的艺术观点和演奏风格,从而形成一定的琴家群体,即所谓琴派。同一琴派的形成,还取决于地方色彩、师承渊源、本派所依据的传谱、琴学观点及基本演奏风格。

琴派是怎么形成的呢?琴乐是人心灵的外在体现。不同琴家,对于琴文化的理解,自然也受其天资、性格、个人修养、思想境界、心理状态的影响。随着理解的不同,流露于指下,则神韵各异,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风格相近者,最终形成琴派,就是很自然的事了。琴派的形成,主要因素约可总结为三个,即:地域影响、师承影响、传谱不同。 

所谓地域影响,是指同一地域的琴家,便于寻师访友,相互切磋琴艺,加之民风相近,性格往往相近。如此相互影响,较易形成默契,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风格,最终形成琴派。

所谓师承影响,是指卓越的琴学家,由于其深厚的造诣,独树一帜,得到大众的仰慕,以致琴人相继随之学习。如此就形成了不同的师承体系。同一师承的琴家,遵循恩师的教导,往往对琴道的理解和演奏的风格相同或相近,最终形成琴派。

所谓传谱不同,是指随着琴谱的普及,不同琴家,依照不同的琴谱钻研琴学。学习同一琴谱的琴家,则更易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风格,最终形成琴派。

自唐朝起,琴学流派就已见于著录。如隋唐赵耶利所述:“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延,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俊。” 北宋时,亦有京师、两浙、江西等流派,并有著录评价说:“京师过于刚劲,江南失于轻浮,惟两浙质而不野,文而不史。” 到了明朝,江、浙、闽派也有很大影响。如明朝刘珠所说:“习闽操者百无一二,习江操者十或三四,习浙操者十或六七。” 明末清初以后,至于现代,相继又出现了“虞山”“广陵”“浦城”“泛川”“九嶷”“诸城”“梅庵”“岭南”等著名琴派。

现代通讯技术发达、交通便利、文字音像资料较多,给于了现代琴家便利的学习条件,使之能够广求名师,研讨琴学。所以,现代的琴文化领域,各琴派之间,得以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因此,现代的很多琴家,都能吸取多派长处,形成自己独立鲜明的风格。


参考文献 

[1] (明)屠隆.考槃馀事 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史 彩色图文版.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02:187. 

[2]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中国古琴珍萃[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10 .

[3] (汉)桓谭.新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06:63. 

[4] 王耀华,方宝川.中国古代音乐文献集成 第2集 第11册[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01:110-120. 

[5] 王耀华,方宝川.中国古代音乐文献集成 第2集 第11册[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01,64-76.

[6] 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琴曲集成 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12:35-94.

[7] 郑珉中.故宫古琴图典[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08.

[8] 《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总编辑部.中国音乐文物大系.

[9]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古琴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文物选粹[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09.

[10] 石超.浙江省博物馆藏琴[J].乐器.2011(2,3,4).

趣味猜想

古琴也叫七弦琴,那么大家知道古琴是怎么利用这7根弦演奏出美妙的旋律的么?这七根弦又跟13个徽位有什么关系呢?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与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进行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 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王文析,本科学历,就职于河南博物院社教部,助理管员。致力于博物馆青少年社会教育研究和实践工作。

顾永杰,男,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史博士,河南博物院副研究馆员,致力于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技术史等领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