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釉褐彩诗文碗
文物名片

白釉褐彩诗文碗,瓷器,金代,高14,口径26,底径8.1厘米。河南平顶山叶县文集遗址出土。

深度品鉴

白釉褐彩诗文碗为金代磁州窑系典型瓷碗类型,高大厚重,大口沿,深腹,圈足内斜外撇。碗内绘“家和贫有好,不义富如何”诗文。此诗语言简单,通俗易懂,采用生活化的语言告诉人们“只要家庭和睦,贫穷也无所谓;如果不仁不义,即使再富裕又如何呢”,让采购者一读便懂,亲切感油然而生。该碗出土于叶县文集遗址探方0201中的井1。

图1  白釉褐彩诗文碗俯视图

文集遗址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常村乡文集村及其西南澧河北岸的二级台地上。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项目,2006年5月至2008年10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宄所会同平顶山市文物局、叶县文化局等单位对主干渠占压部分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11650平方米[1]。2010年5月至11月,平顶山市文物局再次对文集遗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3600平方米。[2]遗址年代纵跨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等七个朝代,尤以金代遗迹、遗物最为丰富,出土了大量瓷器。发现有金代宽阔的街道、排列整齐的大型庭院式房屋、连间式排房建筑、较为集中的大型地灶和火池,出土有瓦当与大型吻兽类建筑构件、相对集中的铜钱币与瓷器窖藏坑、以及较多的围棋子和骰子等娱乐活动器具,说明了金代这里是一处繁华兴盛的街市。

白釉褐彩诗文碗发现于文集遗址属金代的一口井中,较为残破,幸运的是所题诗文完整保存了下来。该碗是平顶山当地民窑址生产的磁州窑系瓷器。河南地区的瓷业生产从唐代幵始便有着重要的地位。北宋时期由于制瓷工艺先进且接近统治中心,河南中西部地区的窑场十分繁荣,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区域[3]。金代前期由于战乱等社会原因河南地区的瓷器生产处于停滞和衰退的状况,大定以后瓷业逐渐恢复,并有新的发展[4]

瓷器上题诗词是宋金元时期磁州窑系盛行的一种瓷器装饰艺术,即在白胎上书写墨字,然后施釉的一种手法。由于瓷器上文字大多为韵文,所以称为诗,磁州窑将瓷和诗二者结合起来演绎了独特的“瓷诗文化”[5]。作为当时最大的民窑体系,磁州窑系瓷器题诗文化为研究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提供良好的素材。

文化解读

瓷器上题诗文最早出现在唐代的长沙铜官窑,“我们依据考古资料知道,在陶瓷器物上书写诗句,属长沙窑首创”。[6]但长沙窑生产只在唐和五代时期,所题写诗文仅限唐诗和民谣,而且带装饰文字的瓷器数量较少。宋金元时期的磁州窑系继承并弘扬了这一表现手法,将其作为自己的特色世代传承下去,使文学艺术也有了一种更好的传播方式。

磁州窑将题诗作词作为自己的特色由宋代兴起,金元时期达到了鼎盛。究其原因,应该与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地理位置及自身民窑的性质有关。首先宋金元时期战乱频繁,政权交替,虽然异族文化入侵,但是有着深厚底蕴的汉文化地位丝毫没有动摇,作为汉文化代表的诗文化得以继承发展。在严酷统治下大量汉族文人退隐山林,散落民间,加入工匠行业,为磁州窑注入新的文化血液,文人们利用他们自身较高的文化素养,根据民众文化需求的心理,编创一些通俗易懂的诗词,书写在瓷器上,为百姓喜好。同时瓷器又多了一项功能,成为了文人抒发个人感情的工具。另外窑工们把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民间谚语书写在瓷器上,使磁州窑不仅在产品上满足了普通民众的需要,也在文化思想上代表和满足了广大人民大众的利益和思想感情。其次,磁州窑处于中原地区,黄河文化的发源地,自古文化发达,源远流长,宋金元时期又处于两大都城汴梁和大都两个文化中心的过渡地带,使这一地区人民百姓能够直接感受时代文化的熏陶,以致不管制瓷工匠还是低层普通民众都能顺手拈出诗词,抒发情怀。第三,磁州窑作为最大的民窑体系,消费对象大部分为广大人民大众。为迎合民众的崇文风尚,通过在瓷器上书写唐诗宋词或者自创通俗诗文、民谣,来扩大产品的日常销量。

磁州窑题诗作词的装饰艺术,不仅是研究瓷器装饰手法的最好材料,而且补充了文学发展史资料,提供大量民俗信息。“题写在磁州窑瓷器上的诗文丰富多彩,诗词曲赋,各体兼备,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简本的唐宋元文学史。”[7]

比较研究

瓷器上题诗词的装饰手法多出现在磁州窑这一类的民窑当中,主要消费群体为普通百姓。诗词类型有唐诗宋词元曲赋以及自创型体裁诗词。自创型体裁诗词大多以抒情感时、生活闲谈、描写自然风光、劝诫及广告等。

唐宋时期的诗词文化影响深远,格律诗读起来朗朗上口,使制瓷匠人不免会抄录一些流行于世的名人诗作,利用瓷器来抒发唐宋诗歌的浪漫情怀。安阳博物馆藏一件鹤壁窑元代白釉褐彩诗文罐,高23、腹径27.2、口径17厘米,直口,鼓腹下收,肩部施一周带状草叶纹和椭圆形组成的图案,腹部全以诗词装点,褐色行书装饰“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玉楼巢翡翠,金殿锁鸳鸯。”这首诗选自李白的《宫中行乐词》八首中的第二首,描写宫廷内纸醉迷金的生活场面,写在磁州窑瓷器上,满足了乡绅地主追求荣华富贵的欲望(图2)。磁州窑瓷器上出现的唐诗尤以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人的作品居多。

图2 白釉褐彩诗文罐 安阳博物馆藏

磁州窑瓷器的装饰文学除了采用唐诗以外,最常见的就是宋代文学艺术的代表宋词。宋词最能体现宋人生活的诗情画意和民俗风情,一首首精美的宋词装饰在人们日常生活用品瓷器上,给普通的生活也增添一丝精彩。宋词在瓷器上也颇多见,大多出现在面积较大的瓷枕上面,“缠绵的词韵和柔柔的枕境所形成的一致,成为一种情感,两者互为条件和载体而情韵缭绕。这比单纯从字面上欣赏词或从枕面上单纯地观赏几个字更具观赏美和情韵美。”[8]河北磁县文保所藏一件八角形瓷枕上,书写着苏东坡的《如梦令》,“为向东波(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一犁春雨。”这首词为苏东坡晚年所作,是对当年被贬职时躬耕田野生活的回忆。元祐二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在城东门外垦田数十亩,命名为东坡,苏轼号也是由此而来。苏轼对黄州的东坡有着深厚的感情,回到京都后经常回忆黄州的日子。《如梦令》就是表达这种怀念田园生活的情怀,磁州窑瓷器抄录这首词表达了落魄文人隐居田园,对欢乐易逝的一种感叹(图3)。

图2 八角形瓷枕 磁县文保所藏

比起唐诗宋词,元曲语言自然本色、接近口语,更能符合磁州窑这种民窑口味。元曲由宋词发展而来,吸收古典诗歌艺术形式,受到北方民族的影响,综合北方风土人情形成。元曲将传统诗词、民歌和方言俗语揉为一体,形成了诙谐、洒脱、率真的艺术风格。元曲语言通俗易懂,作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更容易被磁州窑这种民窑瓷器所吸收利用,数量大大超过了唐诗宋词。河北省博物馆藏一件元代观台窑出土的白釉黑彩诗文长方形枕,枕面用三道墨线绘出菱形开光,开光内楷书“喜春来”曲一首,曲文“牡丹初放安排(射)谢,朋友才交准备别,人生一世半痴呆,如梦蝶,不觉日西斜。”(图4)

图4 白釉黑彩诗文瓷枕 河北博物院藏

在唐宋诗词文学之风的熏陶下,磁州窑的制瓷艺人也掌握了基本的诗词创作技巧,于是瓷器上就出现了各种题材的自创型诗词曲。自创陶瓷诗词曲大多来自工匠之手或者下层失意文人,亦或民间流传。自创诗词曲是宋金元时期市井文化的一个代表,流行于坊间,深受广大百姓喜爱,也因此成为磁州窑诗词装饰的良好素材。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金代绿釉剔划花豆形枕,上面题一首《咏瓜》:“绿叶追风长,黄花向日开。香因风里得,甜向苦中来。”描写了瓜的生长过程,极具生活趣味。邯郸市博物馆藏一件瓷枕上写有《朝天子》:“左难右难,枉把功名干。烟波名利不如闲,到大来,无忧患。积玉堆金,无边无岸,限来时,悔后晚。病患过关,谁救得贪心汉。”描述了一个失意文人看淡世界,清静无为、安贫乐贱的思想(图5)。

图5 白釉黑彩诗文瓷枕 邯郸市博物馆藏

趣味猜想

题写诗词曲赋为什么在磁州窑系的瓷器上特别流行?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与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进行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 meizhouyipin@chnmus.net

相关链接

瓷诗文化

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诗,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中国亦是历史悠久,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这两种具有中国特质的文化产物,被磁州窑巧妙的结合起来,形成了别具风格的“瓷诗文化”。磁州窑的闪亮点不仅在于它浓郁的民俗气息,而且瓷器表面书写诗词曲赋等文学内容也空前的流行,这些文字大多为韵文,故泛称为诗。瓷诗文化为我们研究民间文学发展史提供了鲜活的资料,也为我们探究特定历史时期的民俗文化展示了一个别样的窗口。

瓷诗文化装饰类的器物主要有瓷罐、瓶、盆、碗、瓷壶、瓷枕等,大多为生活当中的日常用品。诗文装饰最多的为瓷枕,因枕面开阔平坦,周边可用面积也较多,因此更易书写篇幅较长、字数较多的词、曲内容。

宋金元时期正值我国词、曲大发展阶段,也是市井文化大批昂首登上历史舞台之际,磁州窑民间“瓷诗文化”正是历史的见证和时代的烙印。从宋金到元明的磁州窑器表文字充分反映了从诗到词、曲的流变发展过程,为我们保留了大量不曾被当时主流文化所记载的民间诗、词、曲作品,还为我们校勘、考证已被记载的文人作品提供了独特的依据。磁州窑的瓷诗文化装饰手法对于“研究宋金时期民俗、文学、艺术都有它一定的作用,是应当引起重视的有价值的文化遗产。”[9]


参考文献

[1]王利彬,王龙正.一幅金代农村集镇的生活画面[J].文物天地,2009(6):84-93.

[2] 夏然蔚.叶县文集遗址出土瓷器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4:4.

[3] 秦大树.宋元明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282.

[4] 秦大树.繁荣兴盛的金代制瓷业[A].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中国陶瓷》,2007:08.

[5][9] 潘军.磁州窑“瓷诗文化”评析[J].文博,2008(02):87.

[6] 冯先铭.中国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82.

[7] 王兴.磁州窑史话[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74.

[8] 潇湘,李建毛.瓷器上的诗文与绘画[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140.

作者简介

李晶,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硕士,安阳博物馆保管部,助理馆员,致力于夏商考古学文化及博物馆学等方面的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