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釉珍珠地划花梅瓶
文物名片

白釉珍珠地划花梅瓶,瓷质,宋代,口径7.5厘米,足径9厘米,高38.5厘米。1955年河南省方城县杨集乡官庄村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鉴

矮梯形小口,短束颈,圆肩,瓶体瘦长,上腹部略丰,卧足。瓶身被双弦纹线分成三个装饰区域,肩部装覆莲瓣纹,足胫部分装饰仰莲瓣纹,肩部莲瓣刻板规整,胫部莲瓣随意草率,腹部用划花珍珠地花叶纹装饰,花朵由五片单层花瓣组成,花朵盛开,露出花蕊,叶子的形状大而伸展。花叶之外用珍珠地装饰,珍珠地的繁密突出了花叶的简单,二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文化解读

珍珠地划花是我国唐末、宋初至金代末期北方窑系瓷器上的一种装饰图案,是从白釉划花瓷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装饰工艺,是在划花图案之外的空白处,用管状工具戳印小圆圈,在划花的花纹之外形成布满小圆圈的地纹,这种地纹烘托并突出了划花纹饰。这些小圆圈排列有序,繁密整齐,状若鱼子,尤其是在白釉的器物上,看起来像珍珠一般铺满器物的主题花纹之外,故而有了“鱼子纹划花”、“鱼子地划花”、“珍珠地划花”这样美丽的称呼。河南、河北、山西古瓷窑遗址出土和采集的珍珠地划花装饰的瓷枕标本很多,很多博物馆也收藏了一批传世或墓葬出土的珍珠地划花瓷枕。这种工艺兴起于晚唐时的密县(新密市)西关窑、窑沟窑,北宋传播到鲁山段店窑、登封曲河窑、白沙窑、宝丰清凉寺窑、焦作当阳峪窑、新安城关窑等。

陈万里先生在《宋代北方民间瓷器的卓越成就》中提到,还有所谓的“珍珠地”的作法,在刻划的花纹以外满满地密布着细小的圆圈,花枝盘绕,珠光绵连,有一种温和静谧的美[1]。冯先铭先生对河南密县西关窑、登封曲河窑唐宋古窑址也进行了调查[2],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也发表了调查简报[3],周军总结了河南各主要窑口珍珠地划花的工艺特征,并把一些器物找到了窑口归属地[4]。秦大树先生则详细论证了河南中西部地区的珍珠地划花瓷器的发展阶段[5], 认为开始于北宋早期,或可早到五代后期,即10世纪中叶或稍早,包括了整个10世纪后半叶。11世纪前半叶为发展、繁荣时期,11世纪后半叶继续为繁荣起和衰落期,12世纪初停止生产,珍珠地划花这种风靡一时的装饰形式完全消失了。

这件珍珠地划花梅瓶在何地烧造存在争议,有的学者认为是鲁山窑的产品,有的学者认为是登封窑的产品。从目前登封窑出土的瓶类标准来看,登封窑瓶类胫部的莲瓣纹略显规整,鲁山窑瓶类胫部的莲瓣纹则更加随意潦草。但笔者认为,在宋金时期,商品经济发达,一旦一种装饰风格受到人们的喜爱,那么,这个窑场的这种装饰风格很快被相邻的窑场争相模仿借鉴,这样,同类产品的风格及细节就很相似甚至雷同,让后人很难准确的辨别是哪个窑场的作品。

比较研究

“珍珠地划花”这种在陶瓷器上的装饰手法,是唐代金银器装饰手法对陶瓷手工艺装饰手法影响的表现。唐代的金银器在中国的金银器发展中是个巅峰,这一时期的金银器量大质精,不仅兼容并蓄地吸收异域文化,亦别开生面地形成了独特风格。唐代金银器的风格和面貌又对其它(他)手工艺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陶瓷手工业即是一例。珍珠地划花类瓷器的地纹装饰所模仿的就是金银器的鱼子纹。鱼子地纹流行于唐代,是在金银器表面用圆錾刀錾出细密的小圆圈,排列整齐有序。珍珠地划花瓷器上的小圆圈大小相若,疏密有度,状若鱼子地。其工艺过程是在已经成型的颜色较深的器物胎体上施一层薄薄的白色化妆土,以尖状工具划出主体纹样,再以管状工具在纹样之外的空隙处戳印出小圆圈,然后罩透明釉入窑高温烧制而成,划花的花纹和戳印的小圆圈呈胎体的颜色,其余的地方是白色,较深色的纹样与白色的化妆土的颜色形成了对比,珍珠地的纹样又烘托了主体花纹,装饰效果独特。这种鱼子纹如珍珠般装饰在枕、瓶、碗、钵、洗、罐、炉、执壶等类器物上,虽无金银器富丽奢华的贵族气质,但也有自己平和清秀、亲切浅近的民间风范。图案类型大致分为三类,植物花卉类图案、人物及动物类图案及吉祥文字类图案。

一、植物花卉类图案

1.简单草叶纹

图1 河南省新密市文管所藏品珍珠地划花草叶纹枕[6]

图2 珍珠地划花缠枝纹枕枕面[7]

2.牡丹纹,一般分折枝牡丹纹和缠枝牡丹纹,折枝牡丹纹有的只有一朵牡丹花,有的有好几多牡丹花。除了花朵数量的不同外,也有花朵的不同表现形式,有的单层花瓣,有的多层花瓣,有的花瓣上还有箅纹,异彩纷呈,变化万千。

图3 珍珠地划花折枝牡丹纹瓷枕[8]

图4 珍珠地划花缠枝牡丹纹瓷枕枕面[9]

图5 珍珠地划花折枝牡丹纹枕枕面[10]

图6 珍珠地划花缠枝牡丹纹枕枕面[11]

图7 珍珠地划花荷花、荷叶纹枕枕面[12]

二、珍珠地划花动物及人物类图案

图8 新密市文管所藏品,珍珠地鸳鸯枕枕面[13]

图9 新密市文管所藏品,珍珠地划花鸭子纹枕枕面、珍珠地划花卧羊枕枕面[14]

图10 珍珠地划花鸳鸯纹枕枕面[15]

图11 珍珠地划花虎纹枕枕面[16]

洛阳博物馆藏白釉珍珠地鸭戏水纹瓷枕,宋代,长29厘米,宽13.2厘米。

图12 洛阳博物馆藏白釉珍珠地鸭戏水纹瓷枕

河南博物院藏珍珠地兔纹枕,纵14.7厘米,高9.4厘米,横19.4厘米。体呈腰圆形,前低后高,通体施白釉,底部露胎。枕面刻珍珠地兔纹。枕墙刻花叶纹。

图13 河南博物院藏珍珠地兔纹枕

河南博物院藏珍珠地双鸟纹瓷枕,纵13.5厘米,横21.5厘米,高10.7厘米。

 图14 河南博物院藏珍珠地双鸟纹瓷枕

图15 洛阳博物馆藏珍珠地划花双凤纹枕

洛阳博物馆藏珍珠地摩羯鱼龙纹梅瓶[17],高41.5厘米,口径7.3厘米,底径11.5厘米。1992年洛阳新安县电厂出土。

图16 洛阳博物馆藏珍珠地摩羯鱼龙纹梅瓶

三 、人物类

图17 登封窑窑址出土珍珠地人物图瓶类标本[18]

图18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馆藏珍珠地划花人物图橄榄瓶[19]

图19 登封窑窑址出土珍珠地划花人物图瓶类标本[20]

四、 珍珠地划花文字类图案

河南博物院藏白釉珍珠地“齐寿”瓷枕,纵12.5厘米,横21厘米,高11厘米。体呈银铤式,前低后高,枕面微凹,通体施白釉,底部露胎。枕面饰珍珠地“齐寿”二字,四侧饰剔花牡丹纹。

图20 河南博物院藏白釉珍珠地“齐寿”瓷枕

洛阳博物馆藏白釉珍珠地“福德”瓷枕,宋代,长25厘米,高11.5厘米。

图21 洛阳博物馆藏白釉珍珠地“福德”瓷枕

“福禄”吉祥图案[21],“福”字用文字表示,鹿则表示谐音“禄”。

图22“福禄”吉祥图案

珍珠地划花诗词纹枕[22],“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

图23 珍珠地划花诗词纹枕枕面

珍珠地划花类瓷器的图案丰富多样,以上图案仅仅是比较典型的珍珠地划花图案。有婉转温柔、切近自然的植物类花卉纹,例如菊花、牡丹、荷花等,呈缠枝或折枝状。动物类图案大概有鹦鹉、凤凰、兔、羊、鹿、鸭、老虎等飞禽走兽,以及源于印度神话的摩羯鱼龙纹。这些动物大多呈两种姿态,站立、俯卧的静态,飞向跑动的动态。兔或安详地俯卧,或生动地奔跑,鸭子或呈站立状,或在水中自在地游泳。即使有比较凶猛的动物——虎,如故宫博物院藏珍珠地双虎瓶上的虎,洛阳市出土珍珠地划花虎纹枕上的虎,离开森林原野的生存环境,现身于布满珍珠地的花丛之中,便淡化了些许威严,增添了许多平顺。珍珠地划花人物类有开封市博物馆藏腰圆形珍珠地婴戏莲图枕,洛阳西工区出土的珍珠地划花“送子娘娘”人物图枕,窑址出土的醉酒人物图橄榄瓶等,橄榄瓶上的人物纹多呈醉酒的状态,他们闭目颔首,袒胸敞怀,杖挑葫芦,醉酒行走。珍珠地划花吉祥文字类的图案,有主体纹饰为吉祥文字,如“福寿、福德、家国永安、寿齐”等,饱含着人们对“健康、长寿、平安、福气”等美好愿望。“富家出贵子,门善出贤良” “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等诗文警句类的,也有把文字和其他图案结合的,例如“福禄”,“福”为文字,鹿取其谐音“禄”,隐喻富有、仕途似锦等含义。

相关链接

珍珠地划花瓷器的产地及基本特征

生产珍珠地划花瓷器的窑场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山西等北方地区,河南的密县(新密市)西关窑、窑沟窑,鲁山段店窑、登封曲河窑、白沙窑、宝丰清凉寺窑、修武窑当阳峪窑、新安城关窑、鹤壁窑、宜阳窑等,河北磁县观台窑,山西介休、交城、河津一带的窑址等。这些地区的白瓷属于化妆土白瓷,瓷器胎质较粗,胎色较深,露出粗胎及颜色深的胎子,显然缺乏美感,化妆土在为了使产品变得更加洁白的过程中功不可没。在制作好的瓷胎上施白色的化妆土,然后在化妆土上划花,划花的部分露出胎色,较深的胎色和白色的化妆土形成了色差,珍珠地划花瓷器也是利用化妆土与胎体在色彩和质感上存在的差异来衬托装饰纹样的。

珍珠地划花装饰类的器物主要有梅瓶、瓷枕、炉、碗、钵、罐、壶等等,有的珍珠地圈纹较大,有的圈纹较小;有的繁密,有的稀疏;有的排列整齐有序,有的杂乱无章;有的圈纹完整,有的圈纹不完整。但对器物主体纹饰的烘托作用一致。这种装饰手法除了与划花结合在一起之外,还与填彩、剔花等结合在一起,形成不同的器物面貌及风格。


参考文献

[1] 陈万里.宋代北方民间瓷器的卓越成就.载《陈万里陶瓷考古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两木出版社,1990:150.

[2] 冯先铭.河南密县、登封唐宋古窑址调查[J].文物,1964(3).

[3]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南省密县、登封唐宋窑址调查简报[J].文物,1964(2):54-62.

[4] 周军,刘彦锋.珍珠地划花浅析[J].考古,1995(6):564-571.

[5] 秦大树,贾宁.论珍珠地划花装饰瓷器.中国登封窑[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

[6][7][13][14]周军,刘彦峰.珍珠地划花工艺浅析[J].考古,1996(6)564-571.

[8][9][10][11][12][15] [16][21][22]高虎,蔡小莉.洛阳出土宋代珍珠地纹瓷枕[J].文物,2012(11):93-95.

[17]刘航宇,晏桃风,李瑞峰.洛阳博物馆藏陶瓷珍品赏析[J].收藏家,2010(10):68.

[18]刘涛.珍珠地划花瓷器的类型与年代[J].中原文物,2002(3):66.

[19]刘涛.珍珠地划花瓷器的类型与年代[J].中原文物,2002(3)封三2.

[20]李景洲,刘爱叶.中国登封窑.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

趣味猜想

“珍珠地”的纹饰是用什么形状、什么材质的管状工具呢?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朱宏秋,女,江西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历史文献学方向硕士,河南博物院藏品管理部,馆员,着力于古陶瓷的学习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