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辛四足觥
文物名片

司母辛四足觥,青铜酒器,商代晚期,通高36厘米,通长46.5厘米,盖高13.7厘米,重8.5千克。1976年河南省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鉴

1976年,安阳殷墟小屯西北地发现一座保存完好的商代晚期贵族墓葬——妇好墓。河南博物院所藏司母辛四足觥即出于此墓。该器造型较为奇特,作站立状。宽长流,流前端有一小圆孔,流下有扉棱一条,直通胸部。扁长体,前窄后宽,底中部微外鼓。四足,前两足兽形奇蹄,比后足稍长,足外侧饰夔纹,夔口向下,内侧的纹饰不甚清晰;后两足如鸟足,饰羽毛纹,有四爪,足底有凹下的浇口。兽头鋬。流下两侧似饰夔纹,但不甚清晰。胸部两侧各有一倒夔。腹前端两侧(即前足上部)各饰一夔,夔头向下,身尾上竖,尾尖内卷;腹后端有并拢的双翅和下垂的短尾,似与后足成一整体。鋬内壁面饰阴线兽面纹。底里中部有铭 “司母辛”三字。腹一侧有丝织品残痕。[1]

图1 司母辛四足觥俯视及侧视图

盖前端如马头,但头上有大卷角一对。盖面饰龙纹一条,大头圆眼,钝角后伏,身尾较长,中脊作扉棱形。在龙身的右侧饰夔形纹一,口向流端,身尾特长,双足前屈,有四爪,较为奇特;右侧分别饰怪兽纹和夔纹。盖下周沿有子口,与器口相合。盖里后端有铭文“司母辛”三字。

图2 司母辛四足觥细部纹饰

上:左面腹部 下:盖面右侧

图3 司母辛四足觥器身与器盖之上的铭文(标本803)

妇好墓的规模不大,但墓室保存完好,随葬品极其丰富精美,是殷墟发掘史上首次可以确切断定墓主人和墓葬年代的商代晚期墓葬。由于墓主与墓葬年代较为清楚,出土器物丰富,组合完整,因而对于研究商代晚期历史,尤其是商王武丁时期的政治、经济、手工业、文化艺术与方国或族的关系等问题都有重要价值。

文化解读

“商人重酒”,这一点从古代文献和大量的考古发现都能找到印证,商周时期关于酒的器具很多。盛酒器有尊、壶、皿、瓮、瓿、彝等,饮酒器有觚、觯、角、爵等,这些器具不但在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在祭祀中也多有使用。

青铜觥是一种造型特殊的青铜礼器,一般见于等级较高的墓葬中。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觥没有陶器来源,没有自名,关于它的定名曾存在争议。在历代著录、研究中曾出现与匜、尊等器类混淆,存在错用、混用的现象。直至王国维先生在《说觥》一文中结合古代文献对此类器物的进行考订,觥为酒器才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

最早的青铜觥出现于河南安阳殷墟二期的妇好墓中,一次出土青铜觥八件,两两成对,共四组,其中四足觥两件(即本文品鉴的司母辛四足觥)、妇好圈足觥两件、虺纽圈足觥两件和小型圈足觥(出土时残缺较多)两件。从该墓出土的8件青铜觥来看,器形和纹饰各方面等相当完善。

从形制上来看,青铜觥有兽形觥和角形觥之分。兽形觥的写实感较强,器物的整体形状似一动物的形象。一般形制是椭圆形腹,圈足或四足,前有流,后有鋬,皆有盖,盖作有角兽首形,流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兽形觥根据足部的变化分为三足或四足觥和圈足觥。圈足觥数量较多,持续的时间相对也比较长,基本贯穿于青铜觥的整个发展历程,仅在器形、纹饰等方面有诸多的变化。直到殷墟四期,青铜觥的出土数量最多,器物的形制也最为完备,开始出现方体觥,器物制作更为精美,扉棱、三层花的广泛运用使得青铜觥更加庄严、大气,是为青铜觥发展的高峰期。西周早期,商王朝被西周灭亡,但商文化依然影响着此时青铜礼器的发展,西周中期青铜觥的数量减少,逐渐走向衰退。通过对青铜觥上铭文的分析研究,青铜觥为商人和商遗民所用的祭祀礼器,并且墓主人的社会地位较高,多为方国首领或是握有兵权的上层贵族。

兽形觥器身下有四足或圈足;上有盖;有的觥腹部内还有隔,似用来隔开不同的酒;有的觥还伴有勺或斗同出,可以起到调酒或是向外取酒的作用;器物的后部多有鋬,鋬上多有兽首行浮雕,并有立耳、凸目等;从鋬的设计来看,兽型觥的鋬在器物的后部,若想要握住鋬来自饮并不容易。种种迹象表明,兽形觥当时的盛酒器。

角形觥,即是文献中提到的“兕觥其觩”中的觥,整个器形似牛角或兕角,没有复杂的纹饰和动物形象。1934年安阳殷墟西北冈殷代王陵区出土了一件夔龙纹角形器[2](图4),器物整体呈牛角形,中空有盖,盖纽饰圆纹,盖缘饰夔纹四组,器颈有一兽头鼻,又饰夔纹一圈。器物通高28.1厘米,直径(口)8.3厘米,重量910克,容积650毫升。从形制上看,角形觥一般没有足也没有专门的器座用于搁置,在当时应该是作为饮酒器使用的。《诗经》中对兕觥有多处的咏颂,如《诗经.豳风.七月》:“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左传》中也有“举兕觥”的说法。

图4 安阳殷墟西北冈殷代王陵区出土夔龙纹角形器

从目前出土的几十件青铜觥来看,其出土地大多集中于河南、陕西这些王畿地区,周边的方国所在地山东、山西、河北、江苏、安徽等地只有少量发现。通过对觥上的铭文进行研究分析得知,青铜觥应为商人或商遗民所用的祭祀礼器,并且墓主人的社会地位较高,大多为方国首领或是上层贵族,并且多握有兵权。

如今,多数古代酒类器具已经不再应用于现代生活,“觥”也在其中,但现代汉语中仍然保留着“觥筹交错”这一词语,用来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我们也只用在博物馆中看到觥的真实模样了。

比较研究

从已经发表的考古资料可知,目前有明确出土地的青铜觥有四五十件,传世品有七十多件,总计也不过百余件。青铜觥的出土数量远没有其他的酒类青铜器多,器物的流传时间相对也不长。单次出土青铜觥的最多的是殷墟妇好墓,共计出土8件铜觥,均为成对出现,除上述一对四足觥之外,还有三对圈足觥。其中带有“妇好”铭文的圈足觥[3],两件。其一通高22、通长28.4、壁厚0.3厘米,重3.35千克。另一通高21.4、通长28.2、壁厚0.3厘米,重4千克。两件圈足觥均短流,扁方体,扁圆形矮圈足,底部略外鼓,牛头鋬,鋬端有细纺织品残迹。流下有细棱一条,下通圈足,圈足后端亦有一条短棱。底里中部有铭文“妇好”二字,但不清晰。盖头端为一虎头,张口露齿,双耳竖起;后端为一鸮头,尖喙圆眼,竖耳,盖面中部有一条较长的扉棱,两端分别与虎头和鸮头相连。在棱的两侧似饰夔纹,但锈蚀较甚。此件设计极为巧妙,器盖相合后,从整体看,前端如一蹲坐状的虎,虎的前肢抱颈,后肢作蹲状,长尾上卷;后端为一作站立状的鸱鸮,鸮的双翅并拢,爪着地。盖下周沿有子口,与器口相合。

图5 妇好圈足觥及其铭文

殷墟妇好墓青铜觥最早时段在殷墟二期,约相当于郑振香先生认为的甲骨第一、二期,即武丁、祖庚、祖甲时代。这一时期的青铜觥器物造型源于生活,写实性强,偏重于模仿,器物与动物形象非常接近。多有鋬,器物的纹饰较为复杂,精美程度高,展现了当时青铜制作工艺的高超水平。

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墓葬出土的青铜觥[4],一件,商代晚期,口长18.7厘米,圈足9×6.8厘米,通高19.2厘米。重1.05千克。分盖、身两部分。盖一端为鹿头,另一端为鹿尾,盖内有铭文。器身为长流,束颈,鼓腹,圈足。身上残留有绢痕。

图6 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墓葬出土的青铜觥

1977年11月,湖南衡阳市包家山出土一件商代晚期铜牺觥[5],通高74厘米,宽8厘米,长19厘米,壁厚2厘米。这件铜牺觥由盖和器身两部分组成,器形似水牛。盖构成牛头和牛的背部,上有扁平的弯角和凸起的双眼,角下有双耳,背部正中有一立虎形捉手,后部有棱突起,尾下垂,四粗壮,蹄足。盖及器身都以云雷纹为地,颈下两边有棱纹和饕餮纹,腹部有龙纹,尾部有羊头纹。该兽型觥形态生动,花纹繁缛。此件器物出土时头部朝东,距蒸水河的辖神渡口约1000米,很可能是当时奴隶主贵族祭祀山川时有意掩埋的。

图7 湖南衡阳市包家山出土的铜牺觥

  一般认为,兽型觥属于盛酒器,流行与殷代中期至西周早期,西周中期式微。与其他器物相比,觥出土的数量少,陕西宝鸡出土的数万件青铜器群中,仅有两件。陕西宝鸡戴家湾出土的告田觥 [6],商代晚期,由器盖和器身两部分组成。盖作牛首状,犄角高翘,前端是宽流,后端是把手,腹长方外鼓,有长方形方座。器腹及圈足上各饰一周夔纹,器、座分铸。方座的四边饰夔纹,中饰直棱纹。前后有四镂孔,器盖对铭“告田”二字。  

图8 陕西宝鸡戴家湾出告田觥

1997年,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长子口墓共出土三件青铜觥[7],其中簋形觥一件;两件方觥。两件方觥形制、大小、纹饰相近,应为一对。长方形觥带盖,首呈夔龙头形,盖边内折伸出子口。器敛口,前有流,方腹微外鼓,圜平底,方形座。与流相对的腹部有首头形鋬手。器身四角和中间各有一道扉棱。盖面饰夔龙纹和兽面纹,流口下施两条夔龙纹,器腹三面各饰一组分解式兽面纹。器底内壁有铭文“长子口”三字。长26厘米,通高21.4厘米。

图9 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长子口墓出土的方觥

另一件为长子口簋形觥[8],器体是圆簋形,侈口,鼓腹,圈足,一侧向上斜伸出宽短流,与流对应的一侧置半环形兽首鋬手。上置器盖,盖呈龙首形,龙头为圆雕,长颈鹿角形双角,臣字形目,圆突睛,大弯勾形眉,面目祥和。双角之间向盖面浮雕出龙身,绕盖钮盘旋一周,长尾内卷,前部伸出双足,四爪锐利。在此龙外围又浮雕2龙,绕盖半周。3条巨龙张口舞爪,盘绕于盖面,显示出匠人的丰富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水平。

图10 长子口簋形觥

1976年,陕西扶风庄白一号窖藏出土的折觥[9],西周早期,高28.7厘米,长38厘米,腹深12.5厘米,口宽11.8厘米。腹长方外鼓,前有流,后有鋬,方圈足,盖呈羊首形,高鼻突目,两齿外露,巨角,有棱扉。通体饰三层花纹,以饕餮纹、夔纹为主,以云雷纹为地,其间配以象、蛇、鸮、蝉等动物,形态逼真。器、盖同铭,铭文四十字。

图11 陕西扶风庄白一号窖藏出土的折觥及其铭文

通过对青铜觥的形制、纹饰及族属等方面进行比较可知:青铜觥基本都出土于中等以上的墓葬中,使用者多为殷商遗民或是与商王朝有着密切关系的贵族和方国首领。流行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河南、陕西王畿地区及周边的方国中。从出土墓葬来看,觥没有较为稳定的器物组合关系。在西周中后期,青铜觥的功能出现了转化。西周中期的青铜觥,方体觥纹饰线条粗狂,形式已经演化,有的器鋬消失;圆圈足觥,只在腹部有一道弦纹,鋬已经简单化,没有复杂的浮雕兽首纹。青铜觥的装饰中多采用“三层花”手法比较多,动物纹饰的运用尤其发达,通过青铜觥的纹饰,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宗教信仰。

相关链接

殷墟妇好墓[10]

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小屯西北地的一处夯土基址之下发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商代晚期高等级墓葬,也是殷墟发掘以来首座未经盗扰的高级贵族墓葬。墓葬的年代为殷墟二期,所出铜器中多数有“妇好”铭文,故认定墓主人应为妇好。妇好其人见于殷墟卜辞,为商王武丁的妻子之一。妇好的庙号为“辛”,即乙辛周祭祀谱中武丁三个法定配偶之一的“妣辛”。殷墟卜辞中还记载,妇好曾带领三千人的军队对外征战,因而也被誉为考古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女将军。最终探知,妇好墓长5.6、宽4、深约8米,面积20余平方米,共出土包括铜器、玉器、石器、象牙器、骨器和蚌器等在内的随葬品1928件。

妇好墓的规模不大,但墓室保存完好,随葬品极其丰富精美,其中铜器铭文和玉、石器刻纹十一种,是商代晚期大中型墓葬中最完整而且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批资料,也是殷墟发掘史上首次可以确切断定墓主人和墓葬年代的商代晚期墓葬。由于墓主与墓葬年代较为清楚,出土器物丰富,组合完整,因而对于研究商代晚期历史,尤其是商王武丁时期的政治、经济、手工业、文化艺术与方国或族的关系,以及殷代铜器断代,殷墟布局等问题都有重要价值。

图12 妇好墓发掘现场

图13 妇好方尊

参考文献

[1][3][1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殷墟妇好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2]陈洪波,陈虞添.试论先秦时期的角形杯与兕觥[J].东方考古,2012(第九集 上册):296-308.

[4]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墓葬[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44.

[5]冯玉辉.湖南衡阳市郊发现青铜牺尊[J].文物,1978(7):88.

[6]刘明科.商周贵族社会中的酒事[J].东方收藏,2012(2):12-15.

[7]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口地区文化局.河南鹿邑县太清宫西周墓的发掘[J].考古,2000(9):9-23.

[8] 韩维龙,张志清. 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出土青铜器[J].中原文物,2000(1):5-.

[9] 陕西周原考古队. 陕西扶风庄白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发掘简报[J].文物,1978(3):1-18.

趣味猜想

为什么商周的青铜器上通常是多种动物的组合纹饰?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张延红,女,大学本科学历,在河南博物院信息管理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