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纹玉璧
文化解读

玉璧是中国古代玉器中重要的也是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种器物,它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以来,历经商周、汉直至明清。关于玉璧的定义,中国古籍中多有提及,《说文》释:“璧,瑞玉、圜也。”[5]《尔雅•释器》云:“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6]玉璧是一种扁平状中央有圆孔的圆形玉器。《尔雅》中所谓“肉”,即璧的边郭,所谓“好”,即璧中间的孔,“倍”,即是大于的意思。根据中央孔径的大小将这类片状圆形玉器分为璧、瑗、环三种,但从出土的大量玉器实物来看,符合此标准的却寥寥无几。玉料在古代是十分珍贵的,玉器往往就料而设计,璧孔或环孔掏下的玉料也还要被设计成其他玉器,匠人在琢玉时为了严格的好、肉之比而浪费玉料的可能性不大。陈大年提到玉璧、玉环、玉瑗时曾说过:“三者分别,在乎肉与好之广狭,其实仅属约数,并无十分严格之规定。”[7]因而“肉倍好、好倍肉、肉好若一”之说只是当时学者对玉器的一种理想化的系统界定,今天我们习惯于把边宽大于孔径的扁平圆形玉器统称其为“玉璧”,反之将孔径大于边宽的玉器称其为“环”,至于“瑗”这种名称则较少使用。

玉璧具有祭祀、觐见、馈赠、建筑装饰、佩饰、随葬等多种用途。据《周礼•大宗伯》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8]早在新石器时代玉璧就已经被赋予了神秘的礼器色彩并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一直到清代,皇帝仍以玉璧作为祭天之物。在随葬方面,从战国到汉,墓葬中发现的璧的用途大致有三种:佩饰、饰棺、敛尸。玉璧出土时镶嵌或悬挂在头端棺板上,亦或是放置在墓主人头部的,这类璧主要是为死者灵魂升天提供通道,被称为“升天用璧”。而在墓主人身体上下和周围放置的璧主要用于敛尸,为了使尸体不朽,是为“敛尸用璧”。这与当时流行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孙庆伟教授在《周代用玉制度》一书中便提到“将璧放置在墓葬头端的情况是为了供死者灵魂的出入。以璧敛尸,是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的‘玉为精物’的观念和战国时期讲究‘精气’的道家二者相碰撞的产物,在道家的发源地楚、齐两地盛行。” [9]

玉璧的纹饰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变化。从早期新石器时代的素面无纹饰,到商代的弦纹,春秋战国至汉代的龙纹、凤鸟纹、谷纹、蒲纹、蟠螭纹等,唐、宋、元直至清代的各类花鸟纹、几何纹图案、吉祥图案及人物图案等,纹饰日益增多,愈发生动形象。

谷纹是战国至汉代玉璧上一种常见的纹饰,形似谷粒,饱满凸出。制作时先以管钻钻出圆形外形,再打蒲格,后以小铊具修成谷粒形象。常见谷纹玉璧分为两种形式:一种谷粒轮廓以阴线勾勒,表面能清晰地看出那道旋转的阴刻线。另一种将表面阴线修饰掉,纯为谷粒旋涡状,谷粒自然饱满,抚之有扎手感,制作难度更大,立体感更强。器身满饰谷纹的玉璧被称为谷璧,是重要的礼仪用璧,成为持有者身份地位的象征,是为瑞玉。如《周礼•大宗伯》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10]蒲璧为装饰蒲纹的玉璧,亦是战国、汉代常见的纹饰,为仿所铺席子纹饰而来,如湖南省长沙市桐荫里1号墓出土的东汉玉璧(图3)[11]。很多谷纹是在蒲纹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而成的。

图3 湖南省长沙市出土的东汉玉璧(现藏于长沙市博物馆)

关于玉璧上谷纹的含义,目前学者们仍有不同见解,但均有其合理之处。有的观点认为谷纹本身并没有多少文化含义,是由春秋时期抽象龙纹解体演变而来的一种装饰性纹饰。[12]吴棠海先生在其讲义《古玉的制作工艺与鉴赏》中也提到:“春秋晚期之后,虺龙纹的意象渐次消失,变成相互错杂的云谷相杂纹,此种纹饰风格一直延续到战国早期,下开谷纹、云纹等规律纹饰的先河。” [13]有的学者则认为谷纹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模仿真实谷粒形象的纹饰,表示粮食的重要性并带有祈求五谷丰登的含义。《周礼•春官•典瑞》:“谷圭”“谷璧”注:“谷,善也。其饰若粟纹然。谷,所以养人。”《宝犊记》:“谷璧,王者见之则五谷丰稔。”有的学者还认为“谷”有“生”之义。《诗经•国风•王风•大车》中有“谷则异室,死则同穴”,《后汉书•张衡传》“发昔梦于木禾兮,谷昆仑之高冈。”在注中都提到“谷,生也”,因此推断谷纹表达的也是一种生命长存、尸体不朽的希望。第一种观点体现了纹饰演变的规律性,使谷纹有源可寻。后两种观点则取 “谷”生长、生机、活力之势,寄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生命的崇敬、向往和眷恋。

相关链接

汉代墓葬装饰中的“璧”图像

汉代墓葬装饰中的“璧”图像是指汉代墓葬的画像石、画像砖和壁画中发现的璧的图像,这种璧是模仿实际的玉璧而来。目前所见墓葬装饰中最早的璧的图案,是在长沙马王堆和砂子塘西汉早期墓中发现的,分别绘制于覆盖棺盖的帛画上和漆棺表面,而最早的璧的图案则出现在战国晚期的木棺的苓床上。汉代墓葬装饰中的璧,其构成图像主要有十字穿璧(图13)、二龙穿璧、兽戏璧、套璧等,其中以十字穿璧和二龙穿璧最为常见,分布范围也最广。

图13 十字穿璧图(安徽宿兰汉画像石墓第12石局部)

十字穿璧图基本造型是一方框,中心为一圆环,有两条对角线穿过圆环并相交成十字(图14),随着圆环数量增加,十字相互连接起来形成菱形格,被称为“联璧纹”或“连环纹”,也有叫“绶带穿璧”或“菱形穿璧”的。主室后壁是十字穿璧图案比较常见的位置,此处类似于棺木的头部挡板,即是模仿原来固定在头部挡板的璧,表达的仍然是灵魂升天的希望。

图14 二龙穿璧图(江苏铜山班井村MI)

二龙穿璧的基本图案是二龙背向,身躯相互缠绕,二龙身躯交叉的部分正好穿过一璧。龙多做回首状,还有不少龙会含住对方的尾巴。穿过璧的数量不等,一般为单数,以一璧或三璧居多(图16)。这种图案在河南、江苏、山东、安徽等地的汉墓中均有发现。二龙穿璧图,在墓葬中多见于门楣或横额。死者的灵魂要从墓中升天,除了主室后壁外,另一个比较合理的途径就是墓门。龙又是古代人心中的神兽,具有通天彻地之能,综合二龙穿璧的图案和出现位置来看,其意义主要是“升天”或“升仙”的通道或媒介。[25]


参考文献

[1] 曹桂岑.楚都陈城考[J] .中原文物,1981特刊.

[2][3]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淮阳县文物保管所.河南淮阳平粮台十六号楚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4( 10):18-27.

[4][14][19] 田凯.中国出土玉器全集•河南篇[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06,201,202,216.

[5]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6] 黄侃.黄侃手批尔雅义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6.

[7] 桑行之.说玉[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3.

[8][10]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赵伯雄整理、王文锦审定:《周礼注疏》,卷第十八,大宗伯-474;李学勤.十三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9] 孙庆伟.周代用玉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1][15][18][20] 张昌平,郭伟民.中国出土玉器全集•湖北、湖南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29,120,127,137.

[12] 石荣传.三代至两汉玉器分期及用玉制度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5.

[13] 吴棠海.古玉的制作工艺与鉴赏[M].北京: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16][22] 于平,常素霞,赵文刚.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北京、天津、河北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79,200.

[17] 杨伯达.古玉史论[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

[21] 资料来自河北省博物馆网站文物赏析专栏.

[23] 资料来自故宫博物院网站数字资料馆.

[24] 宿晨.中国历代玉璧形制举例[J].收藏家. 2007(9): 32.

[25] 石文嘉.汉代墓葬中出土玉璧的研究[D]. 天津:南开大学硕士论文,2011.

(责编:吕兵伟)

趣味猜想

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璧的质地多数为玉质,但也有用其他材料制成的,您知道都有哪些材料吗?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刘芳,女,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河南博物院办公室,助理馆员。

文物名片

谷纹玉璧,玉器,战国,直径7.6、孔径2.7、厚0.45厘米。河南省淮阳县平粮台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鉴

河南省淮阳在春秋末至战国晚期,一直是楚国的军事重镇,并在战国晚期一度成为楚国的都城。[1]平粮台位于淮阳县城东南4公里的大朱庄西南地,台高3至5米,面积百余亩。此台是一座龙山文化古城址,古城废弃后成为战国、两汉的墓葬区。

1979年至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平粮台清理了一批战国、两汉墓葬,其中以十六号楚墓形制最大,出土遗物也比较丰富。该墓为战国晚期墓葬,位于平粮台古城址内的东北部,系竖穴木椁墓,平面为“甲”字形,东部有斜坡墓道。随葬品大部分放置在椁室的东部和棺的南、北两侧。(图1)根据墓葬规模、形制和随葬的陶九鼎、编钟、编磬以及大量精美的玉器来看,墓主人生前的身份较高。[2]

图1 淮阳平粮台十六号楚墓平面图[3]

十六号楚墓出土玉器35件,大部分有规律地放在棺内或佩戴在墓主人的身上。普遍饰谷纹,其次是卷云纹,采用了减地、线刻、圆雕等不同制作方法。其中有玉璧四件,墓主人头枕玉璧,足蹬玉璧,胸部又放置一件玉璧,每件均饰隆起的谷纹,有廓,其中以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这件谷纹玉璧(图3)最为精致,青玉,部分泛褐黑色。体呈扁圆形,中间一孔。两面纹饰相同,内外边饰弦纹一周,中间满饰谷纹。[4]

图2 平粮台十六号楚墓谷纹玉璧局部

比较研究

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到西周晚期,出现了诸多玉璧的典型作品,但这一阶段的玉璧以素面为多,即便有纹饰也极为简单,此后始开玉璧纹饰装饰之风。春秋时期,玉璧的数量逐渐开始增多,但是体积较小,玉璧的璧面多装饰以细阴刻线雕琢的小蟠虺纹或变体的鸟形纹,纹饰短小呈“S”型。战国处于“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均设玉作,玉璧被大量生产。此时的玉璧,选材严格,质地细腻,做工精湛,造型规整,大多使用青玉或白玉。纹饰装饰丰富多彩,有龙纹、凤纹、蟠螭纹、兽纹、谷纹、蒲纹、乳钉纹和各种几何纹饰等。玉璧装饰手法上还采用了图纹多层次组合和出廓透雕,谷纹尤为常见,多数玉璧饰谷粒小而凸起,且排列整齐细密,有扎手感。另有一种谷纹则谷粒较大呈隐约凸起状。

河南省洛阳市金村出土战国时期谷纹玉璧(图4),现藏于河南博物院。青玉。体为扁圆形,中间有一圆孔。内外廓各饰弦纹一周,中间满饰谷纹。两面纹饰相同。[14]虽然璧面仅为单纯的谷纹,但是每个谷粒都打磨得工整、圆滑,布局均匀、细密,可见其制作工艺的精细和当时碾玉技巧的精湛。

图4 洛阳金村出土战国谷纹玉璧战国玉璧(两件)

湖北省江陵县望山2号墓出土的玉璧与龙形玉佩各1对(图5),战国中期,青绿色,一璧有沁蚀,富有光泽。佩作龙形,边缘饰以阴线,龙躯饰谷纹。璧饰谷纹。佩与璧原系从一块玉料上分解而成。[15]

图5 玉璧与龙形玉佩(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河北省平山县七汲村中山国1号墓出土的战国中期玉璧(图6),玉色青白,质地温润。中间为谷纹璧,内外周缘起棱,两侧透雕相背而立的凤纹。凤冠修长,与璧边相连,凤首外向,尖喙连胸,凤身弯曲,细颈挺胸,翼尖向后上卷。尾翎的末端与璧的边缘连接。[16]

图6 战国中期玉璧(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杨伯达先生在《古玉史论》中说:“秦汉是中古玉器现实主义传统的奠基期, 并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17]虽然秦朝统治时间短,所发掘的秦墓相对少,但秦代所遗少数玉器中,仍有一些精美的玉璧。

湖北省荆州市纪南镇高台村出土的秦代玉璧(图7),青绿色,部分受沁呈黄色。两面纹饰相同,分内外两圈,以绳索状纹饰带隔开。内圈为阴刻谷纹,外圈纹饰分为三组。每组纹饰中部阴刻龙首,龙体为曲线形,尾端卷曲。三组纹饰之间以柱状体分开,柱状体下端有阴刻斜线纹。[18]

图7 秦代玉璧(现藏于荆州博物馆)

河南省泌阳县官庄出土的秦代玉璧(图8)。直径15.1、孔径3.7、厚0.4厘米。青玉,部分有白沁斑。体呈扁圆形,中间有一孔。两面纹饰相同,内外廓各饰弦纹一周,中间满饰谷纹。[19]

图8 秦代玉璧(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汉代的玉璧在制作工艺和时代风格方面除了承袭战国之外,相较于战国还稍有区别。玉质仍以白玉、青玉为主,但璧的形体普遍加大,璧形略厚。玉璧的外缘多较平齐,不像战国时期那样锋利。璧面装饰较之战国更丰富多彩,但仍以谷纹、蒲纹、龙凤纹为主,组合纹饰更为流行。谷纹和战国相比颗粒大而稀疏,排列整齐,一般为浅浮雕状,手摸有明显的突起、圆滑感,谷纹尾部收刀干净。两组或三组纹带装饰的玉璧相当普遍,一般内圈为谷纹或蒲纹,外圈为兽面纹、龙纹或凤鸟纹等,线条舒展流畅,更富立体感。

湖北省老河口市五座坟3号墓出土的西汉早期玉璧(图9),青褐色。纹饰两周,内圈饰谷纹,外圈饰阴线龙纹,龙纹为两两相对的两组,均为单首双身龙。[20]

图9 西汉早期玉璧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汉代出廓造型的玉璧也较为常见,其中以河北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双龙纹高纽谷纹璧[21](图10)最为精美。璧高25.9、外径13.4厘米,玉质晶莹洁白,璧的两面雕琢细密的谷纹,周边起棱。璧的上端有透雕双龙卷云纹高纽,纹样优美,造型生动,雕琢精致,为汉代玉器中的珍品。

图10 双龙纹高纽谷纹璧及线描图(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

河北省定县40号墓出土的西汉中期玉璧[22](图11)。玉为青褐色。器体扁平,两面纹饰相同。中间是云纹小玉璧,外套谷纹大玉璧,璧外侧透雕对称凤鸟纹。凤圆目尖喙,身体卷曲,形象生动。此器出土时位于墓主人颔下。

图11 西汉中期玉璧(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东汉时期玉器更趋于世俗化,且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人们期望长生不老,寿与天齐,羽化升仙,因此在玉璧出廓部位常琢刻“长乐”、“宜子孙”、“益寿”等文字装饰。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东汉玉镂雕谷纹“长乐”璧[23](图12),通高18.6、外径12.5、孔径2.6、厚0.5厘米。呈青绿色,为和阗玉,有红紫色沁斑。体扁圆形,上部有出廓,两面纹饰完全相同。璧两面雕谷粒纹,内外缘各饰凸弦纹一周。出廓部分正中镂刻“长乐”二字,字体圆润浑厚。字两侧对称透雕独角螭龙,两螭龙嘴部分别吻“长”字的两侧,以阴线饰龙身和身上之勾云纹,螭龙躯体翻卷有致,身下饰卷云纹。璧的外圈边侧以阴文篆刻乾隆皇帝御题诗一首。  

图12 东汉玉镂雕谷纹“长乐”璧(现藏故宫博物院)

东汉以后社会上仍流行许多玉璧,但其中出土的极少。玉璧从神坛走向了世俗,由神权重器、礼仪用器渐变为财富地位的象征和珍赏把玩的文人雅器,再不复秦汉以前的神秘色彩。谷纹在玉璧上仍有出现,但已不再为主导地位,且工艺粗糙。如唐代玉璧纹饰常见的表现方法之一就是一面饰谷纹、蒲纹,一面饰兽面纹、蟠螭纹,谷纹细小柔和,打磨精细、光亮,但轮廓不十分清晰。宋代仿战国、两汉的玉璧开始出现。玉璧形体浑圆,边沿呈圆形转角,不见锋棱,谷钉稠密模糊,也不似唐代的柔和。元代玉璧小型居多,多数只在一面雕纹饰,璧形厚重,谷粒较大、稀疏,排列无规律。明清两代亦极力仿古,常见形式:一是一面玉璧浅浮雕螭虎纹,一面雕仿战国时代的谷纹、云纹或卧蚕纹;二是根据古文献记载中的玉璧式样加以仿制,璧的两面均饰有仿战国、汉代的谷纹、云纹或卧蚕纹,然后在璧体的边沿外增加其他装饰。[24]虽实物数量较多,用料考究,碾玉光泽明快,但较之汉以前已仅存其形而无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