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博俑模型
文物名片

六博俑模型,陶器,东汉,长28厘米,宽19厘米,通高24厘米,1972年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县张湾3号墓出土。

深度品鉴

1972年,河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前身)为配合基本建设工程,在河南省灵宝县张湾发掘了四座汉代墓葬,当是东汉后期弘农杨姓豪强地主的墓葬,出土了一批精致的陶明器。河南博物院藏的这套箸、棋完整的六博俑模型即出土于墓3中。在一张坐榻上置一长方形平盘,盘的半边有六条长条形箸,另半边置一小方盘,即博局。小方盘上两边各有六枚方形棋子,中间有两枚圆的焭。坐榻两端各跽坐一陶俑,正在投箸行棋,进行对博,形象逼真[1]。(图一、图二)

图一 河南省灵宝县张湾出土六博俑俯视图

图二 河南省灵宝县张湾出土六博俑侧视图

《说文》上说:“博,局戏。六箸十二棋也。”宋代洪兴祖在《楚辞•招魂》补注中引用古《博经》说:“博法,二人相对,坐向局。局分十二道,两头当中名为水,用棋十二枚,六白六黑,又有鱼二枚置于水中。……二人互掷采行棋,棋行到处即竖之,名为骁棋,即入水食鱼,亦名牵鱼。每牵一鱼,获二筹,翻一鱼,获二筹。”这些记载与墓中出土的二俑对博的情况对照,基本相符。对博是战国至汉代盛行的娱乐项目,博具中通常有六根箸或是焭,象河南省灵宝县张湾墓3出土的箸、棋均完整的六博俑,较为罕见,为研究汉代的娱乐项目的具有深刻的意义。

文化解读

六博也称“陆博”,是一种棋类游戏。博即簙,《楚辞•招魂》,“有六簙些”,王逸注:“投六箸,行六 ,故为六薄也”,簙亦作博。鲍宏《博经》曰:“用十二 ,六 白,六 黑”。博的发明很早。《说文•竹部》簙,“古者乌曹作博”。乌曹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其年代已不可考。

秦汉时期的博具主要由局、棋、箸或焭组成。局是用一块方形或长方形的木板制成的,一般边长30-45厘米,髹漆,多数有底足。局的面上中间刻10厘米见方的正方形,周围或朱绘,或阴刻,或用象牙条镶嵌出十二个“T”、“”形专供行棋用的曲道和方框。有的漆局四个侧面彩绘几何纹、火焰状云气纹、花草纹等图案,间饰羽人及麒麟、青龙、白虎、朱雀等。有的博局的四周沿镶有铜框或象牙框子。(图三、图四)

图三 湖北省云梦县大坟头出土的六博棋局[2]

图四 安徽天长县三角圩战国西汉墓出土的六博盘[3]

博局的棋子一般为十二颗,大小在2-5厘米之间。形制大致分为三种,一种是形制大小完全相同的十二颗棋子,六白六黑,分成二组。一种是用形状不同来区别,一组为方形棋子,另一组为长方形棋子,每组六颗棋子,如云梦睡地虎11号秦墓出土的十二颗棋子均髹黑漆。另一种是十二颗棋子分两组,每组六颗一大五小,且大棋与小棋的颜色也不同。大棋称为“枭棋”,小棋称为“散棋”,大棋和小棋在博戏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从出土实物看,棋子除由象牙制成,还有青玉和水晶制成的棋子。从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出土的象牙六博棋子(图五)上面雕刻有龙、虎、鸟兽纹饰,可以看出当时贵族阶层使用的棋子是特别讲究的。

图五 北京大葆台出土的象牙六博棋子[4]

箸和焭。博箸,出土实物表明,箸系将小圆竹劈开,中空,填以金属粉、铜丝或以其它物质加固而成,外髹漆,其断面呈新月形。箸长一般为棋长之十倍。箸的数量一般为六根,故名六博。对博的双方各有六枚棋子,对博时要先投箸,根据投的结果决定行棋,最后一方将另一方的枭棋子杀掉,于是获胜。对于六博的具体下法,目前仍是未知之谜[5]。《说文•竹部》:“簙,局戏也,六箸十二棋也”。但也有用二箸和八箸的。有的博具没有箸,但有焭。焭与箸的作用相同。焭通常为直径5厘米左右的十八面球体,每面阴刻文字,除从一至十六的数字外,其它两面,一面刻“骄”字一个,相对的一面刻“”或“”字。(图六)

图六 西汉齐王墓随葬物坑出土的焭[5]

秦汉时期的博分为投箸的博和投焭的博两大类。此外还有格五(又叫塞),是博的变种。投箸的博分为三种,即投二箸的博、投六箸的博和投八箸的博。但普遍流行的是投六箸的博(叫六博,又叫大博),是由局、六箸和十二棋组成的。《说文•竹部》:“簙,局戏也,六箸十二棋也”。曹植《仙人篇》:“仙人投六箸,对博太山隅”。六博有两种,一种六颗棋子是一大五小,或叫一枭五散;另一种是六颗棋子完全一样,或全白,或全黑,或全为方形,或全为长方形。投焭的博分为两种,即投一焭的博和投二焭的博。

从考古发现可知,首先出现的大概是投箸的博。秦汉时期是博戏最盛的时代,上至天子、百官,下至百姓,都喜爱这种娱乐。考古发现的博具实物,全部出土于秦汉墓中;反映博戏方面的画像石、画像砖和画像镜上也经常在汉代的墓葬中出现。此期投箸的博与投焭的博同时并行。随着时代的推移,博具和博的方法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最迟到公元五世纪末,投六箸的大博与投二焭的小博已不复存在了。当时比较流行的只是投一焭的博。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卷七《杂艺》说:“古为大博则六箸,小博则二焭,今无晓者。比世所行,一焭十二棋。”

博戏在春秋战国之际就已成为人们喜爱的娱乐活动。秦汉时期,博戏更加流行。文献记载汉代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都喜爱博戏。《史记•吴王濞列传》:“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娄春秋旧事》:“倪宽慰汉司农卿,与太子博。”太子即后来的汉昭帝。汉代还有一些专以博戏为也的人,被称为“博徒”。当时不仅人们自己酷爱博戏,而且认为天上的神仙也和人间一样,是酷爱博戏的。如在举行祭祀时,也要设博具。不少的画像石、画像砖上,有仙人对博图。同时出现了专门研究博术的著作,如西汉初许博昌箸的《大博经》。东汉也箸有《博经》。这些著作,到隋唐时期还存在。

比较研究

汉代上至帝王将相、达官贵族,下至黎民百姓、市井商贾,热衷博戏。同时汉代有厚葬的习俗,墓主将大量自己所珍爱及生前所使用过的物品埋入地下,以便死后能继续享用。博具作为时人特别是贵族阶层的一大爱好,在墓葬考古中多有发现。六博图像在以往的考古发现的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和画像镜上屡有出现,全套博具或是部分的博具在河南、湖北、江苏、安徽等地汉墓中也多有出土,但六博俑模型器并不多见。

1957-1959年,甘肃省威武县磨咀子48号西汉墓出土的一套彩绘六博木俑(图七)[7],西汉末年,一件髹黑漆绘白色曲道的木博局摆在当中,盘面平整,黑彩底,棋局绘白色“规矩纹”图案;后面大方形部分施黑彩,无图案。两边跽坐两个正在对博的彩绘木俑,高28-29厘米。盘左一俑,俑以白、黑二色彩绘。穿长袍,梳圆髻,蓄须,右臂向前下伸,拇食两指握一长方形木块(应为棋子),其余三指伸直似指木盘;盘右俑造型、服饰大致与左俑相同,右手放在膝上,左手举于胸前,五指伸直。这一组木俑描绘细致,造型生动别致。 

图七 甘肃省威武县出土的彩绘六博木俑模型

1956年,河南省陕县刘家渠73号汉墓出土一座陶楼阁[8],在第二层楼内有四个陶俑分两边端坐对博,每边二人,中间置博局和六箸。(图八)与汉画像石、画像砖、画像镜上行六博的场面相同。

图八 河南陕县出土的陶楼阁上的六博俑模型

仔细观察甘肃威武出土的木俑形象与河南陕县出土的陶楼阁上的六博陶俑,与河南博物院藏的三门峡灵宝出土的陶质六博俑模型有诸多的不同之处。

首先:三件六博俑模型的质地不尽相同,二件是陶质的,一件是木质的。

其二:三件六博俑模型的博局不同,河南省灵宝的六博模型中没有带十二道曲的博盘。

其三:参与博戏的人数不同,陕县陶楼阁上的参与博戏有四人,而另两件博戏是二人对博。

其四:三件模型器中棋子的形状不同;最为特别的是河南博物院藏的六博俑模型既有六箸,还有两枚焭。

从三件器物博具、博局、参与人数等处的不同,可探知随着时代的推移,六博棋局不同时期的演变轨迹。

趣味猜想

汉代博具中的焭是十八面的球体,而当今麻将中的骰子是立方体的,它们之间有何联系?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相关链接

汉代主要游戏活动[9]

“既庶且富,娱乐无疆”。汉代从宫廷到民间,广泛流行的有多种游戏,诸如六博、藏钩、射覆、弹棋、击壤,以及蹴鞠、斗鸡等等。

藏钩,相传此戏出自汉武帝的钩弋夫人。钩弋夫人“生而两手皆拳,不可开”,汉武帝召见她,方展开其手,“得一玉钩,由是见幸”,以此而有藏钩游戏。游戏时分为两队,每对将一小钩或指环之类的物件藏于众手之中,由对方猜,以赌胜负。

射覆也是一种猜物游戏,是将物件覆盖后让人猜测。汉武帝时期的东方朔是一位射覆高手,每每能猜中汉武帝面前所覆盖之物。

弹棋兴起于汉代。《西京杂记》载,汉成帝迷恋蹴鞠,群臣认为蹴鞠劳顿体身,帝王不宜,于是刘向“作弹棋以献,帝大悦”。自此弹棋即流行于宫中和官贵之间。也有一说为,弹棋游戏系东方朔创制,献于好蹴鞠的汉武帝,使得“帝就舍蹴鞠,而上弹棋焉”。东汉时期弹棋曾一度衰落,至汉章帝是,弹棋再度兴起,由于帝王的喜好,“此戏乃盛于当时”。弹棋游戏的具体规则,已难知其详,从记载来看,大约是以手指弹击或用巾佛击自己的棋子以击中对方的棋子。

击壤是一种投掷游戏。壤是由上宽下窄似鞋形的木块制成,“长可尺三四寸”,击壤时,将一壤置放于地上,手执另一壤在三四十步开外抛击,“中者为上”。

蹴鞠即是踢球,这是一项古老而普遍受到欢迎的游戏。相传为黄帝所创,起初主要为练武之用。

至于汉以后的游戏,还有樗蒲、握槊、双陆、长行、簸钱、斗百草、叶子戏等。

 

参考文献

[1]河南省博物馆.灵宝张湾汉墓[J].文物,1975(11).

[2]湖北省博物馆.云梦大坟头一号汉墓.文物资料丛刊,4:9,11,图三七,图版贰,2.

[3]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长县文物管理所.安徽天长县三角圩战国西汉墓出土文物[J].文物,1993(9).

[4]北京市古墓发掘办公室.大葆台西汉木椁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7(6).

[5]河南博物院.中原古代文明之光.科学出版社:229.

[6]贾振国.西汉齐王墓随葬物坑[J].考古学报,1985(2).

[7]甘肃省博物馆.威武磨咀子三座汉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2(12):14.

[8]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河南陕县刘家渠汉墓[J].考古学报,1965(1):135.

[9]李红雨.汉代的乐舞百戏与游戏[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2(5):50.

作者简介

张延红,女,大学本科学历,1996年进入河南博物院,在信息管理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