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暟墓志并盖
文物名片

崔暟墓志并盖,唐代,石质,盖高105厘米,宽106厘米,志高103厘米,宽105厘米。28行,每行33字。现藏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鉴

崔暟墓志志近方形,隶书,28行,行33字。徐珙书丹。志文记载了墓主人崔暟的历官、死葬年月和世系等。志文是典型的唐隶风格,书法价值极高。墓主崔暟一生多艰,少年因恩荫授官,刚正不阿,不与世俗同流,仕途坎坷,多任县令,后升为润州司马,因上司品行不端而主动辞职。崔暟一生廉洁奉公,即使家人在饥荒中差点饿死,也不愿贪墨公家财物。他明练经学,孜孜不倦,孝悌高行,抚养长兄、姐姐遗孤,其德操影响后人,子孙成就者众多,其孙崔祐甫在德宗时官至宰相。

图1  崔暟墓志盖

崔暟墓志碑文如下:

有唐朝散大夫守汝州长史上柱国安平县开国男赠卫尉少卿崔公墓志

初,安平公之薨也,以神龙元年十有一月廿四日,假葬于邙山,晋阳县尉吴少微、富嘉谟同为志曰:伊博陵崔公讳皑,岁十有八,以门胄齿太学。明年,精春秋左氏传登科,冠曰慈明,首拜雍州参军事,次左骁卫兵曹,次蒲州司法。中书令李敬玄、侍中郝处俊,国之崇也,时元良监守,朝于李而暮于郝,以率更职典刑礼咨公为丞,俾辑宫事。沛王府功曹暶 ,公之仲昆;京兆杜续,公之姊婿,以主客郎中终,而兄亦早殁。公奉嫂及姊,尽禄无匮。其后相次沦亡,公家贫,庀丧莫给,乃鬻僮马以葬。群甥呱呱,开口待哺,公之数子,咸孺慕焉,彼餐而厌,以餬予子。时咸通岁,关辅大饥,阖门不粒,几乎毕毙。朝廷嘉之,迁尚书库部员外郎,时年三十八。帝有恤人之命,特除公为喜安令。月给都苑,大走关逵,邮軵 无留,赋讼咸理,使畿教不辱,故人颂石而德之。有后宰杜玄演及继演者皆嫉我惠能,戕我图篆,举邑号护,诃怒骤挞而不能禁焉。会江介郡县,吏多贪慝,潭州司马乐孝初、永州司马夏侯彪之,暴猾之魁,赎贿无纪,宪讯累发,皆不敢劾。公以刚直受命,南轺按罪,亲数二墨于朝,咸伏其咎。奸禄者因惮公严正故直,徙为醴泉令。而县之义仓,旧多积谷,朝贵与州吏协谋僦饩,以倾我敖禀。公正言于朝,多所讦忤,遂左为钱唐令。故老怀爱而愤冤,号诉而守阙者千有余人。朞而得直,复为旧党所构,卒以是免。闭门十年,寝食蓬藿,终不自列,久乃事白,授相州内黄令,迁洛州陆浑令。南山有银冶之利,而临鼓者不率,公董之,复为鑛氏所罔,免归。人吏奔诉,而又获理焉。登除渑池令,迁润州司马,加朝散大夫。汝州长史范阳卢弘怿,雅旷之守也,既旧既僚,政爱惟允。及卢公云亡,公哭之恸,因有归与之志。无何,张昌期乃莅此州,公喟然叹曰:吾老矣,安能折腰于此竖乎?遂抗疏而归,恶权凶也。皇圣中兴,旧德咸秩,以安平之三百户爵公为开国男焉。

初公皇考洛县府君俨在蜀之岁,公年始登十,而黄门郎齐睿长已倍之,与公同受春秋三传于成都讲肆。公日诵数千言,有疑问异旨不能断者,公辄为之辩精,齐氏之子未曾尝不北面焉。由是博考五经,纂乃祖德,则我烈曾凉州刺史大将军忱、烈祖银青光禄大夫弘峻之世业也。累学重光,于赫万祚。公尤好老氏道德、金刚般若,尝诫子监察御史浑、陆浑主簿沔曰:吾之诗书礼易,皆吾先人于吴郡陆德明、鲁国孔颖达重申讨檄,以传于吾,吾亦以授汝。汝能勤而行之,则不堕先训矣。因修家记,著六官适时论。神龙元年,公七十有四,秋七月季旬有八日,终于东都履道里之私第。公病之革也,命二子曰:吾所著书,未及缮削,可成吾志。伯殒季血,敢守遗简。乃于缄笥中奉春之遗令曰:吾家尚素薄,身殁之后,敛以时服。吾死在今岁,不敢先言,汝知之。公博施周睦,仁被众艰,是以有文昌之拜;大惠不泯,是以有宜阳之歌;守正不回,是以有三涂之归,海浙之远。昔十岁执先夫人之丧,十五执先府君丧,礼童子不杖,而公柴病,孝也;尝与博士李玄植善,植无所居,公亦窭陋,办宅与之,义也;性命之辨,人莫之测,而公先之知,命也。铭曰:古先圣宗,莫大乎炎农;今日世禄,莫盛乎禁族。中有齐子,受邑命氏,裔德明明,夏里长岑,瑗实洪懿之英英,以暨乎安平。北山莽苍兮封纍纍,蒿棘榛榛兮狐兔悲,城阙倾合兮洛逶迤,金歌剑盖兮相追随。嗟嗟大夫兮独不偶,已焉已焉终何为?

安平公之元子浑,字若濁,居丧不胜哀,既练而殁。御史之长子孟孙,仕至向城县令;嫡子众甫,仕至朝散大夫行著作佐郎,嗣安平县男;少子夷甫,仕至魏县令。天宝之末年,夷甫卒,乾元之初年,孟孙卒;宝应之初年,众甫卒。众甫之子满赢、贞固,并先众甫卒;贞固之子公度又夭。今有孟孙之子囗,仕为大理评事兼澧州录事参军事。夷甫之子契臣未仕。安平公之子沔字若冲,服阕授左补阙,累迁御史,尚书郎,起居,著作,给事中,中书舍人,秘书少监,左庶子,中书侍郎,魏、怀二州刺史,左散骑常侍,秘书监,太子宾客,薨,赠礼部尚书、尚书左仆射,谥曰孝。仆射之长子成甫,仕至秘书省校书郎,冯翊、陕二县尉,乾元初年卒。成甫之长子伯良,仕至殿中侍御史;次子仲德,仕至太子通事舍人;少子叔贤,不仕;并早卒。今有伯良之子詹彦,仲德之一子未名,并未仕。仆射之嫡子佑甫,仕为中书舍人,开元十七年,玄宗亲巡五陵,谒九庙,将广孝道,申命百辟,上其先人之官民伐,悉加宠赠。仆射孝公时为常侍,是以有卫尉之命。初安平公之曾祖凉州刺史自河朔违葛荣之难,仕西魏,入宇文周,自凉州以降,二代葬于京兆咸阳北原。安平公之仕也,属乘舆多在洛阳,故家复东徙。神龙之艰也,御史仆射以先妣安平郡夫人有羸老之疾,事近家窭,是以有邙之权兆。自后继代,家于瀍洛。及安平公之曾孙也,为四业焉,况属兵舆,道路多故,今之不克西迁也,亚于事周之不谐北葬。通人曰:礼非从天降,非从地出,人情而已矣。此不用情,又恶乎用情!越以大历十三年岁次戊午四月丁丑朔八日甲申,嫡孙妇陇西县君李氏介孙中书舍人佑甫奉安平公之櫬迁窆于邙山之平乐原,以安平郡夫人王氏附焉,礼也。以九酉窆之。

博陵崔氏为唐代望族,崔氏家族墓志陆续出土,此墓志为崔氏家族系列墓志之一,为补史证史提供了宝贵资料。志文书丹者徐珙,是唐隶书大家,其隶书除点画沿用汉隶笔法圆润而顿挫外,将汉隶中的篆味去掉,以楷入隶,结体加高,波磔消失,成为唐隶书特有的风貌。此志具有重要历史及艺术价值。 

文化解读

本文涉及的崔氏祖孙属于唐代博陵崔氏一支,博陵崔氏是士族中历史悠久的旧族之一,有着优良的家学。早在东汉时,博陵崔氏就以儒学闻名于世,数世皆为鸿儒。《后汉书》作者范晔称:“崔氏世有美才,兼以忱沦典籍,遂为儒家文林。”东汉崔氏家族名人有崔篆、崔骃、崔瑗、崔寔,其家族的儒学成就和卓越的政绩使其家族跻身东汉名门[1]

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大量南渡,但仍有一部分留于北方,诸如博陵崔氏一族。这批留在北方的门第贵族与南方士族境遇不同。南渡贵族都属名流,留在北方的贵族则门第稍为次之。南渡贵族盘踞上流社会,在南朝社会呈现傲然凌下的姿态,北朝贵族则因处在少数民族武力压迫下,不得不采取谦卑的态度厚结民众,因多历忧患而愈益团结,用心于经术政务以图存。北方士族积极协调与统治者的关系,用心国事政务,使北方自五胡到北魏、北齐、北周的历代王室对士族逐步加以重视并援用,令北方士族最终掌握北方政治中心势力,开启了隋唐的复盛(唐代士大夫多延北朝士族)[2]

唐代,博陵崔氏延续其家族经学主体地位的家学传统,有崔涣、崔玄暐、崔植、崔元翰、崔仁师、崔瑑、崔沔、崔祐甫、崔敦礼、崔湜、崔昭纬、崔宁、崔弘礼、崔仲方、崔楷、崔彭。唐代科举主要分为明经和进士两科,重进士科而轻明经科,从而导致了重文学,轻经学的现象,崔氏像其他大族一样受到冲击,被迫将研究和学习的由经学向文学转移,由此入仕。崔氏在当时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胡应麟指出:“唐诸姓若崔、卢、韦、郑之类,赫奕天下,而崔尤著……能诗之士弥重,他姓远弗如也……初唐之融,盛唐之颢,中唐之峒,晚唐之鲁,皆矫矫足当旗鼓。占籍几十之一,可谓盛矣。他如崔莅、崔璆、崔战、崔琬,群从数十,秉铨列戟,当代所荣,而勋德文章,靡由杰出,无无取焉。”[3]

唐代博陵崔氏,在治史、礼学、文学等方面亦表现突出。大部分家族成员遵循礼法、传家法、励节操、重孝道、敦友于、睦亲族、尚俭约的家族传统来调节家族成员内部关系。崔敦礼“重节义,尝慕苏子卿之为人”,唐太宗派他往幽州召庐江王李瑗,李瑗反叛,将崔敦礼扣押并探问京城的事情,崔敦礼却宁死不屈。崔沔“家以清俭礼法,为士流之则”。其子崔祐甫在德宗朝做宰相时“谋猷启沃,多所弘益,天下以为可复贞观、开元之太平。”时人谓:“开元、天宝之间,传家法者,崔沔之家学,崔均之家法。[4]” 

早期教育是唐代博陵崔氏雄踞名门望族的重要保证,崔氏家族不仅重视文化知识的教养,而且重视德行的培养。崔氏家族对于女子的教育,能做到与男子同等的重视,殊为难得,这样不仅提高了整个家族的文化水平,而且崔氏女子嫁到别的家族以后,便会将家学带到新的家庭,成为家族间文化传播的使者,对新的家庭中子女培养起到重要作用[5]

博陵崔氏的婚姻与其他大族一样讲究门当户对,正如陈寅恪所说:“唐代社会承南北朝之旧俗,通以二事评量人之高下。此二事一曰婚,二曰宦。凡婚而不娶名家女,与仕而不由清望官,俱为社会所不耻。”崔沔夫人为太原王氏,其兄崔浑娶妻卢氏,崔沔两个姐姐分别嫁给郑氏、李氏,崔祐甫夫人为太原王氏,其女嫁于陇西李氏,崔浑子崔众甫娶妻范阳卢氏,另一子崔夷甫娶妻陇西李氏。

唐代博陵崔氏像当时社会很多人一样,崇信佛教。他们诵念佛经、写经造像、遵循戒律、舍宅立寺、取佛名、薄葬、塔葬。此外,一些崔氏成员也有信奉道教的。唐代的博陵崔氏除小部分归葬长安外,大部分以河南为归葬地,形成了几个较为集中的墓地[6]。西汉崔仲牟徙居博陵安平,创立博陵安平崔氏。其后又分化为博陵宗系、博陵大房、博陵二房、博陵单房。博陵大房伯谦支崔行谨一支自崔涣以后便以洛阳北邙山为归葬地,崔行功一支以河南寿安(今洛阳宜阳)为归葬地。博陵大房鉴支也是以洛阳邙山为归葬地。博陵二房崔楷支自崔暟开始以洛阳邙山为归葬地。博陵二房崔孝暐支后来也以洛阳邙山为归葬地。博陵第三房自崔抗以后均葬于洛阳邙山。[7]

纵观博陵崔氏一族的发展,他们极其重视家教门风,孝悌妇德,传承了两汉经学,博陵崔氏在品德、学识方面堪称中国第一、二流人物的也有很多,这也是他们能兴盛数百年之久的原因。

比较研究

 崔暟这一支系的先祖为躲避战乱而迁徙到了京兆,入仕北周。后崔暟外放,任职多在洛阳,从此崔暟这一支系便定居洛阳了。河南博物院保存了崔暟妻子王媛墓志、其子崔沔墓志、其孙崔众甫、崔夷甫、崔祐甫墓志,结合其他存世文献,我们可以对崔暟家族有一个大致了解。

崔暟及后代谱系图

崔暟一生在前文做了大致介绍。其妻王媛字正一,是太原晋阳人,其家族亦为唐初名门。王媛生于贞观二十二年,卒于开元九年,享年七十四岁。王媛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墓志上称其“孝敏自衷,宽明达理,妇道捡身以柔立,家人宅心以潜化”。她十三岁嫁于崔暟,婚后“将顺其美,率由好仁,刻意躬行,服勤立博,衣必命而后袭,膳有嘉而先馈,若奉所尊焉。”(图2)可谓谨守礼法。在后来发生的关中大饥中,她任劳任怨,与丈夫苦心支撑家庭得以度过难关。崔暟因严守正直而被罢官,王媛毫无怨言,一如往昔支持自己的丈夫。崔暟与长子崔浑相继去世后,她心中孤苦,便以佛教为其后半生的精神依托[8]

图2   王媛墓志

崔暟之子崔浑以贤良方正科取第,担任过监察御史、侍御史。唐中宗在政变复位后仍以武氏宗祠为国家宗庙,崔浑谏之,因而得复李氏宗庙。可惜崔浑在崔暟死后不久也去世了[9]。崔暟少子崔沔,字若沖,天策万岁二年崔沔二十四岁,乡贡进士及第。恰逢武则天封禅中岳,下诏各州县刺史、太守举荐贤良之士,崔沔因被举荐而拜麟台校书郎。崔沔的仕途较为顺利,其后先后任洛州陆浑主簿、左补缺、殿中侍御史、起居舍人、祠部员外郎、给事中、中书舍人、虞部郎中、御史中丞、都畿按察使、著作郎、校秘书监、大理寺丞、礼部侍郎、左庶子、中书侍郎、魏州刺史、朝散大夫、左散骑常侍兼判国子祭酒、东都副留守、秘书监、东都留守册太子宾客兼怀州刺史、通议大夫[10](图3)。

图3  崔沔墓志

崔浑次子崔众甫,字真孙,为崔暟嫡长孙。玄宗先天元年十五岁的崔众甫继承了祖父“安平县开国男”的爵位。仕途先后历怀州参军、左武卫仓曹参军事、密县县尉、密县主簿、济源县丞、麟游县令。崔众甫为官清廉,以黄老之术为官,无为而治,顺其自然,颇有崔暟之风。他在安史之乱后随玄宗南迁,被授予朝散大夫、著作佐郎[11]。崔浑次子崔夷甫,字平孙,由恩荫起为太庙斋郎,其后做过泽州参军事、陕州河北县尉、千牛卫录事参军、沧州东光令、魏州魏县令。崔夷甫以才被安禄山发现,极力拉拢他却被拒绝,因而受到打压。安禄山攻陷洛阳后,崔夷甫辞去魏县县令,携家人南避,在路上不幸因疾而亡[12]。崔沔次子崔祐甫,字贻孙,玄宗天宝四年他二十五岁,进士及第,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之职。其后任过寿安县县尉、庐陵郡司马、洪州司马、起居舍人、司勋员外郎、吏部员外郎、江西观察使、著作郎兼殿中侍御史、检校吏部郎中、永平军行军司马、中书舍人、吏部选事、河南少尹、门下侍郎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及崇玄弘文馆大学士、中书侍郎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及集贤殿崇文馆大学士。(图4)崔祐甫无子,去世时立嘱以同辈兄弟崔婴甫之子崔植为自己的子嗣。崔植器量谨厚,也做到了宰辅之职,但他没有开物成务之才,因未处理好在京河朔将领待遇的问题而导致河朔复叛[13]

图4   崔祐甫墓志

崔暟家族结亲,沿袭了崔氏的门第观念。崔暟之妻王媛出自太原王氏。子辈中长子崔浑妻卢梵儿出自范阳卢氏,次子崔沔妻王方大也出自太原王氏。孙辈中崔夷甫妻李乔仙出自陇西李氏,崔祐甫妻出自太原王氏。女子出嫁也大多选取“卢、王、赵、李”家族之子为婚。[14] 

从崔暟家族身上,我们可以清晰感受唐初大族以德为传家之宝,以经学立身,代代相传,少有堕失的传统,这对于我们今天提倡家风很有启示作用。

相关链接

唐宋时期贵族门第的消融

唐中叶以后中国一大变迁是南北经济文化的转移。另一大变迁是社会上贵族门第的逐渐衰落。按照先秦以来的儒家政治理论,社会本不该有贵族门第的存在。而东汉以下的读书人却由种种因缘成就了他们的门阀。这种情况大盛于东晋南北朝,到了隋唐,科举制兴,门阀逐渐衰落[15]

门第消融在社会上的表现有几点:一是学术文化传播更为广泛,由保持在几个大家族逐渐变为社会所公有;二是政治权力的解放,以前官职为世家大族所垄断,现在庶族也有了做官的机会;三是阶级的消融,平民可以为士大夫,士大夫子弟也有降为平民的可能。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印刷术的进步使书籍更为推广,更多的人有机会通过读书获得知识;二是学校书院的兴起,使学术不再囿于家族[16]

到了宋代,官员出身平民的大有人在。科举制使普通平民有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机会。北宋进士开科由皇帝钦点,所以进士及第者被荣称为“天子门生”。取士标准的变化对中国社会结构、权力运行机制影响至深。日本学者内藤湖南以此为证据之一来论证他的“唐宋变革论”。

参考文献

[1][3][4][5][6][7]崔建萍:《唐代博陵崔氏个案研究》,2006年河北师范大学硕士毕学位论文。

[2][15][16]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1年5月。

[8][9][10][11][12][13][14]《唐崔祐甫家庭变迁研究》,2011年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趣味猜想

由经学入仕的崔暟,他爱读的书籍,应以儒家经典为主,为什么“尤爱老氏道德、金刚般若”?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unms.net


作者简介

袁鹏博,男,河南博物院助理馆员,主要致力于魏晋南北朝史和近代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