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凤首壶
文物名片

唐三彩凤首壶,陶器,唐代,高32厘米,腹围40厘米。1965年河南洛阳东郊塔湾村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鉴

凤首壶是唐代陶瓷器中新出现的造型,这件唐三彩凤首壶,壶身修长,椭圆形口,颈上部塑一凤首,高耸的凤冠为壶口。凤嘴张开,口衔珠,象征壶的流部。壶腹呈椭圆形,下有喇叭形高足。肩腹与凤首部分有一如意形粗柄。壶腹两面纹饰不同,除浮雕忍冬花和海石榴外,一面是凤鸟纹,一面是狩猎纹,新颖而华丽。遍身施赭、绿、蓝、白等釉色,每种色出都呈现出从浓到淡的层次,有着五彩缤纷,旋律多姿的光泽,可称得上“明灿华丽珠翠色”。此壶造型独特,色彩明丽,纹饰吉祥,是三彩中的精品,又是中西交流的产物。[1]

图1 唐三彩凤首壶凤鸟纹

图2 唐三彩凤首壶狩猎纹

文化解读

我国凤首壶的起源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以来,我国开始与亚洲各国往来。西域商人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东西方贸易,由此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中亚和西亚的商人通过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带来了很多金玉宝物,使异域的物产、文化源源进入中国。根据史籍所记,这些商人多数为波斯大食国人。到了唐朝,波斯和中国的往来更为密切,他们将中国的丝绸、药材、陶瓷等运往西亚,把西亚的物品织锦、金银器、玉石器、玻璃器等贵重的手工艺品大量运到中国。当时唐代称中国之外人,往往不辨其国际,统称为“胡人”,商人曰“胡商”,所用之物一概冠以“胡”字。民众慕胡俗、施胡妆、着胡服、用胡器、进胡食、好胡乐、迷胡戏。胡风流行朝野,弥漫天下。随着汉胡两种文化越来越多的碰撞和交流,胡文化不仅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还为汉文化带来了特色鲜明的异域风情,在唐代工艺美术创作中,像织锦、金银器、瓷器等,被深深的染上了波斯的色彩。唐代陶瓷器中也出现了很多与西方文明联系颇多的造型,如中亚种的双峰驼、胡人俑、胡人双狮、西域风格的双耳扁壶、把杯等。[2]

在胡人贩运或进贡来的波斯萨珊帝国的商品中,有一种鸟首壶瓶,尤为受到中国王朝贵族们的喜爱。于是,思想活跃的中国工匠们积极吸收了这种新鲜的异域艺术风格,并把它们与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相结合,发展创造出了新的艺术造型。工匠们把壶瓶的口沿、流、盖作成凤首,直接使凤的头部具象化、立体化。并在壶柄上安龙首等中国人喜爱的纹样,壶形保留了南北朝时期莲花尊的形状,以凤首盖与流相合构成壶嘴,壶柄一般做弯曲的龙形,首衔壶口、尾连壶底。通过龙凤的造型对壶身进行了装饰,使得这种器皿在具有实用性的同时增加了观赏性,恰到好处的利用中国文化符号展现出了唐代封建皇权的尊贵,表达出龙凤呈祥的文化寓意。凤首壶的出现,使凤凰的形态有了更富有创造力的体现。

到了盛唐中唐后,凤首壶又增添了二彩、三彩、多彩及黄、褐、蓝、绿、白等多种彩釉品种,更与中国传统的凤纹样相组合,用雕刻、堆贴、刻划、模印等技法,制作多样的,色彩及造型富于变化的凤首壶。[3]在唐代的墓葬中,发现了不少陪葬用的三彩凤首壶,可见当时贵族们对它的喜爱程度。

比较研究

唐代以后,随着我国制瓷技术的发展和陶瓷艺术的繁荣,凤首壶这个品种日益丰富多彩,演变成一种颇具特色的艺术品,广泛流传。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唐初河北蓟县出土的龙柄凤首壶,为早期凤首壶的代表。高41.2厘米。通体施淡青色玻璃质釉,灰色胎骨,胎质厚重坚硬,通体施淡青色玻璃质釉,有细小开片。盘状口外侈,口部一侧有流,壶盖塑成凤首形,高凤冠,长喙微下勾,正好与壶口流相吻合,细长颈,腹呈橄榄状,高圈足。执柄塑作一蟠龙形,尾抵壶足,身贴壶腹,嘴衔壶口。口沿下有一周联珠环绕,颈部饰联珠、覆莲纹,肩雕忍冬纹。壶腹上部有用小联珠围绕的六幅人物舞蹈图,图中人物身体健壮,昂首挺胸,肩披长巾,袒胸露腹,双臂舒展,舞姿翩翩。人物旁边有葡萄藤蔓、酒壶和小鸟等。壶腹下部饰六组花纹,由忍冬叶、宝相花和藤蔓组成,中心是一颗大宝石,旁边点缀星月纹。再往下是双层仰莲纹,圈足上亦饰联珠和覆珠纹。为唐代以前所未见的新的风格样式。

图3 青釉龙柄凤首壶

到了盛唐,这类壶盖逐渐消失,凤首下移,上承杯式口,从盖子变为长颈上部的装饰,壶柄从口延至肩部,程花枝状。目前发现的几件均为三彩器。以下这两件凤首壶就是盛唐时期较为典型的造型。

图4 1959年陕西西安出土的三彩凤首壶,唐,高30.9厘米,底径9.3厘米,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图5 甘肃甘谷县出土的三彩凤首壶,唐,高31厘米,甘肃省博物馆藏

到了晚唐五代之际,凤首壶在器型上演变为两种:一种作为注壶,随着人们起居方式的改变,即席地而坐变为桌椅直坐,餐具酒具之形也随之改变。凤首壶器身矮小,口、流分开,凤首或为流或为口,使用方便。而另一种则演变成为高耸状无柄细颈的凤首瓶,下半身用直线,在形体上增加了支撑力,在艺术上显得轻巧、挺拔、可能只作为陈设品使用。

在装饰上、变复杂的堆塑为犀利的刻画。在烧制工艺上,质量精优且成品率高。在釉色特点上,全国许多瓷窑都生产这个品种:在北方,契丹辽王朝的墓葬中有铅釉的凤首瓶;在中原,宋王朝许多许多名窑的产品流传至今,可惜其中的精品已流往国外了。在南方,直到广州西村窑都生产青白瓷凤首壶。

辽桔红釉凤首瓶,瓶高37、口径12厘米。长颈上端捏塑而成的凤鸟,嘴、眼、眉、耳等历历在目。瓶腹以划花工艺装饰辽宋时期北方民谣常见的牡丹花图案。  

图6 辽桔红釉凤首瓶

西村窑青白釉凤头壶,宋,高16.8厘米,口径4.2厘米,足径8.4厘米。 壶顶部为凤头形,高冠,大眼,曲喙,凤顶花冠为注水口。长颈上凸起三道弦纹,圆腹丰满,宽圈足。壶体一侧为长圆形弯曲的流,另一侧为圆柱形柄(流、柄为后修补)。腹上部刻划缠枝花卉纹,下部刻划蕉叶纹。通体施青白釉,釉层较薄。此件凤首壶之造型虽源于隋、唐时期受波斯风格影响的器物,但它的器腹等部位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隋、唐时期的凤首壶壶腹多修长,并在上面堆贴纹饰,而此壶腹部造型圆鼓,装饰手法采用刻划花。经与窑址调查所采集的标本对比可知,此壶为广东西村窑制品。

图7 西村窑青白釉凤头壶

济宁市中区军分区工地出土的宋茶叶末釉凤首壶器,口部为凤首状,突眼,张喙为流,花冠状凤冠,细长颈饰突弦纹数圈,鼓腹,凤首后部与壶肩部有曲柄相连,圈足外撇,通体施茶叶末釉,底部露胎。

图8 宋茶叶末釉凤首壶器

在中亚伊朗地区,从十二世纪到十三世纪时期烧制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壶,其流口部分处理成鸟头样式,是当地十二世纪以前不曾见到的,显然是受到了唐代凤首壶的影响。凤首壶采用西亚水注型,运到西方,反过来又影响了中西亚的陶瓷业。伊朗的这种鸟头形壶,有蓝釉金彩透雕、青蓝地金彩绘、白釉、青釉、白釉金彩、白地蓝彩等多种,是东西方文化结合的产物。

图9 伊斯兰十三世纪鸟首壶

十三世纪,伊斯兰波斯沦为大元帝国版图下的铁穆尔汗国。伊斯兰陶工的重要发明很快被中国瓷业匠人所掌握,并在瓷都景德镇发展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青花瓷器。元大都出土的凤首扁壶,就是其中的精品。它不仅清华纹饰清新雅致,而造型之巧妙,令人叹服。此时的凤首变唐宋时的雄健狞厉为清秀优雅。在游牧人喜爱的扁状壶体上,以清花绘成凤身,与塑成口流的凤首浑然一体,犹如一只展翅凌空的彩凤。明、清的凤首壶也采用这种形制,略有变化。直到今天,凤首壶仍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一种实用艺术品。

1970年,北京旧鼓楼大街豁口元代居住遗址出土的元青花凤首扁壶,高18.7厘米,口径4厘米。壶体扁圆,直颈小唇口,浅圈足,底足在沙胎上挂一层很薄的护胎釉。该壶以昂起的凤首作流,以卷起的凤尾作柄,凤身绘在圆形壶体上部,双翅垂至壶体两侧,壶体下部则装饰盛开的牡丹,呈现一种凤鸟飞翔于牡丹丛中颇富情趣的情景。白地兰花,色彩鲜艳,清新雅致,主题突出,更增添了几分艺术感染力。此类飞凤牡丹纹饰在宋代定窑、耀州窑、景德镇中经常使用,元、明、清三代这种纹饰久盛不衰。用凤首、凤尾构成壶的流和柄,以这种立体表现手法与壶体平面绘画的凤首有机的结合,融实用与美观于一体,可谓造型生动别致,动感突出,独具匠心。凤首扁壶采用多种制作工艺,壶流采用模制成型,壶柄以手捏塑成型,壶体为雕镶成型法,最后琢成整体。青花凤首扁壶是一件具有很高历史、艺术价值的珍品。

凤首壶自公元6世纪前后沿丝绸之路传入内地,在之后的金银、陶瓷等工艺品中多有体现,其原初的造型意蕴也多有改动穿行,一直持续到公园12世纪或更晚。这不能不说它是一种有生命力的造型艺术母题。至于它的渊源流变背后所反映的中西文化交流,更是一个热爱有兴味而有待深入探究的课题。[4]

图10 元青花凤首扁壶

相关链接

中国陶瓷凤纹的特征

“凤”又称“凤凰”, 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百鸟之王、四灵之一。通常人们把雄鸟称为“凤”,雌鸟称为“凰”(古时为“皇”)。传说中还有一种“鸾”,因是雄性凤凰,所以有“鸾凤”之称。凤是古代社会人们想象中的保护神,民间将其形容为“头似锦鸡,身如鸳鸯,有大鹏的翅膀、仙鹤的腿、鹦鹉的嘴、孔雀的尾”。凤居百鸟之首,象征美好与和平。

凤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具有生命力的文化标志和精神象征。凤作为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的精髓之一,也是陶瓷装饰的主要表现手段。从艺术形象的创造角度深入理解,凤纹是以现实生活中具体的鸟为雏形,按照一定的审美观念,加以综合成的在线生活的经典形象。并且随着朝代的更替,不断的转变和发展,并与其所处的环境、材料巩义、社会变迁相适应,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色。[5]

陶瓷上的凤纹装饰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到六朝时期,是凤纹的孕育和产生时期,唐代到清代是凤纹的发展时期。最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就有简单的鸟纹形象。

秦汉时期,建筑用陶瓦上多出现朱雀纹,凤的形象从那时开始趋于明确。瓷器上的凤纹装饰出现于唐代。这时的凤纹已经有了固定的模式和越来越美丽的形态变化。唐代凤的形象与高冠长尾的孔雀并成定式。

宋代凤多与牡丹相配,形成凤衔牡丹、凤穿牡丹等纹样。唐宋时期,凤纹的装饰大多采取刻花、印花的技法,到元明清时期,彩瓷成为中国瓷器烧制的主流,凤纹的装饰由刻花、印花变为以笔绘为主,大量形美色艳的凤纹在这三代瓷器中出现。

与龙纹类似,凤纹的形象体现了不同时期的文化艺术特点,充分表达了人们的理想、追求和意愿。商周时期,凤被看做一种神鸟。这时的凤纹几乎都呈花冠状,丰满的翅膀和长长的尾羽、宽大有力的爪,显示了奴隶制社会的等级森严、风气凝重和当时的审美情趣。

秦汉时期,除描绘凤凰形象以外,还有朱雀、鸾鸟、赤鸟、长离、鹏等各种神鸟,形象大同小异,都是凤鸟的变体和异化,是凤纹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凤纹的形式特征在汉代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发展,由于当时佛教盛行,凤鸟形象被注入了新的精神理念。装饰题材扩大了,花卉缠枝纹样被广泛应用,凤多采用在清新的花卉图案之中展翅飞翔的形象。

唐朝凤纹的造型更加“鸟体”化,常见成双成对的“鸾凤”,和鸣祝颂,象征着美满幸福。这与盛唐的物质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宋元两代,凤纹大量出现在瓷器上,如宋代江西吉州窑凤菊纹瓷枕、元代青花的各种凤纹罐和凤首壶等。

到了明代,凤纹已经成为一种特定的造型,无论在圆形、方形还是其他形状的器物上,纹样构成都各具其内在形式,而凤纹的共性形态也进一步规范化。

清代饰以凤纹的瓷器较明代增多,而且画法风格各不相同,按纹饰的组成分成双凤、团凤、夔凤、凤凰牡丹纹、龙凤纹等,此时凤纹基本上贯穿整个时代的瓷器生产,并多出现在官窑制品上。其代表意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为皇权的象征。

 

参考文献

[1] 河南文物故事——陶器篇:52.

[2] 唐代胡瓶——董健丽.

[3] 贺利.谈谈凤凰及陶瓷器上的凤纹.

[4] 彭善国.唐代陶瓷凤首壶的类型、渊源与流向.

[5] 杨璐.论中国传统陶瓷装饰——凤纹的研究.

趣味猜想

为什么唐代以后凤首壶这种器形很少出现了?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与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进行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 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王苏佳,女,华中科技大学汉语言文学硕士,现就职于河南博物院信息管理处,文博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