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国学讲坛2020年度第一场讲座开讲
发布日期: 2020-08-30
信息来源: 河南博物院

中原国学讲坛现场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专家组组长王巍做主题讲座

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主持讲座

河南博物院党委副书记丁福利做总结发言

认真听讲的观众朋友们记录讲座要点

8月29日,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博物院举办的中原国学讲坛重新开启。因新冠疫情而中断8个月的中原国学讲坛,在河南博物院多功能厅迎来了2020年度 “文明向心——黄河文脉·民族根魂”主题系列第一讲(总295讲)。首场讲座邀请了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以《从考古发现看黄河中游地区文明起源与形成》为题,为200多位听众权威讲述了黄河文明的起源、形成及其在中华文明中的核心地位。

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主持讲座。他说,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文化是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而中原文化是黄河文化的核心,河南又处在黄河文化的核心地区,能邀请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专家组组长王巍,为中原人民解读黄河中游地区文明起源、发展与形成,是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的幸事。

在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中,王巍从农业的产生、定居生活的发展、氏族社会结构的变化、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的诞生4个方面,通过黄河中游地区的重要考古发现,大量的考古现场实景照片、分析报告,科学严谨的为大家分析论证,不仅让观众看到了黄河中游地区文明发展过程中重大的考古成果,还领略了黄河文明进程中丰富的文化内涵。

王巍在讲座中提到,通过考古发现,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文明进程逐渐清晰。一是万年奠基,栽培农业已经出现;二是8000年前起步,农业开始发展,人们定居村落,社会平等;三是6000年前加速,农业快速发展,人口增加,形成大型聚落群,社会出现分化;四是5000多年前进入,社会分化进一步严重,出现权贵阶层,掌握社会的管辖权,迈向文明社会;五是4300年前新阶段,文明进程进入新阶段,相当于文献记载的尧舜禹时期,社会分化进一步加剧,形成维持统治的礼制,出现了王权国家,形成了最早的中国,开启了从各地的区域文明向以黄河中游为中心的中华文明一体化进程;六是4000年前转型,从古国文明向王国文明转变,距今3800年,以二里头遗址的兴起为代表,夏王朝进入了兴盛时期。

河南博物院党委副书记丁福利为讲座做总结性发言,他说,本场讲座是一场黄河文化的盛宴,是一首中华文明的赞歌,一种民族精神的朔源,一种文化自信的底气,是疫情之后王巍先生带给中原国学讲坛忠实听众们的一份文化厚礼。

讲座最后,王巍还与现场观众互动,以幽默、通俗的语言回答观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