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韩故城郑国考古学文化
文图: 蔡全法
发布日期: 2006-04-05

  

  河南省新郑市郑韩故城是春秋战国时期郑韩两国的故都,位于中原腹地,北距郑州 42公里,这里曾是中华人文始祖黄帝的故里,又是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壤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郑韩两国先后在这里建都500余年,修筑了雄伟高大的城垣,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成为当时天下之名都。1923年新郑李家楼郑伯墓的发现,使世人窥视到郑历史面貌之一斑。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4年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前身)在新郑设立工作站,开始了长期不断地考古勘探与发掘,39年来考古新发现此起彼伏,重要收获接连不断,回顾起来主要有以下诸方面。

一、郑城城垣的调查与探索

  郑韩故城大规模的勘探与发掘开始于1964年。郑城的地理位置,据《水经注o洧水》记载:"洧水又东经新郑故城中。……今洧水自郑西北入而东南流,经郑城之南城门内。……洧水又东与黄水合。""黄水又南至郑城北东转,于城之东南与洧水合。"通过长期来的钻探与发掘,证实了历史上的郑韩故城就在新郑市城关镇及其周围的城关乡、梨河乡一带,同《水经注》所记位置相符。座落于双洎河(古洧水)和黄水河之间的三角地带。城址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俗称"四十五里牛角城"。现存城垣大部分都在地面以上,周长20公里。城分内外两城,郑韩两国的宫殿基址,郑个别国君陵墓和韩国的宫城及宗庙多分布在这里。东城是郭城,又称外城,郑、韩两国的手工业作坊区,郑国的社稷祭祀遗址、宗庙遗址及  郑国君陵墓区多分布在这里。东西两城之间有道隔墙,俗称"分水岭"
西城平面略呈长方形,北墙西起双洎河东岸,东至竹园村东北的市化肥厂附近,全长2470米,除几个自然缺口外,一般墙高10-19,基宽40-60,尤其是北墙外侧分布着4个外突的马面。阁老坟村西北城墙的自然缺口疑为郑城北门。北墙外还有护城河,宽50米左右,除西北部通双洎河一段约1500米还有明显的河床陈迹外,其余已难见踪迹。城东部是以隔墙为东墙,北端与西城北墙东端相接,南到前端湾村西南的双洎河北岸,长3415米。隔墙保存较差,仅有几段墙体残存,残基宽10-40。在市化肥厂西和黄水路南侧,地下各发现一段古代路面串过墙基,疑是隔墙上的城门缺口。
  西城的西墙和南墙大部分尚未找到。西墙仅在双洎河西岸与河东岸的北墙相照略偏南处有一段夯土墙,形如墓冢,东西长12米,南北宽10米,高4.5米,由此处往西南的地下,还有54米长的墙基与地上墙体相连,推测是西墙的残留。河西岸有城墙也吻合《水经注》"今洧水自郑城西北入而东南流"的记载,说明到北朝时期,由于西墙的存在,才构成了洧水"自郑城西北入"的态势。
  西城南墙在双洎河以南,大部分无存,仅在双洎河南岸的凤台寺南百米许,残留有一段夯土墙,俗称望母台,长20米,宽10米,高4米。在此东南的侯家台村下,也埋有一段夯土墙基,长约350米,推测是西城南墙的遗留。这一推测符合《水经注o洧水》中"洧水……东南流,经郑城南城门内"的记载。
  东城位于西城以东,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北墙西起市化肥厂西北,与西城北墙连接,东到城关乡边家村西,长1760米。东墙与北墙东端相接,至裴大户寨村西折向东南,在豫新药厂东北又南折,沿黄水河西岸直抵双龙寨村南,黄水河与双洎河交汇处止,长5850米。东城墙上的自然缺口较多,仅在裴大户寨村西的城墙缺口下发现有早期路土,疑是郑东门遗址。东城南墙大部分在双洎河南岸,东起两河交汇处,连接东墙南端,越过双洎河,经河李村南,至郜庄村东北拐,直抵前端湾村西北的双洎河南岸止,长2750米。基宽20米左右,残高3-5不等。南墙的北端与河北端的隔城墙遥遥相对,在规划布局上有着紧密的联系。
  东城南部的战国城墙,沿双洎河北端迄后端村南经五宅庄,至白庙范村南另有一道战国城墙。现存长度2250米,残存高3-5,残存基宽15-35,地面以上仅存后端湾村南,五宅庄村西南和白庙范村南数段,其余仅存地下基础。
  通过数十年来对城垣的调查和发掘,我们认为郑韩故城城墙现存状况较好,许多地段墙高都在10-19之间,这样的夯土城垣在东周列国都城中十分罕见。西城北墙上的4个马面,是目前我国已知的古城中较早的新型防御设施,在军事防御上无疑也是进步与创造。

二、郑国相关遗迹遗物的发现

(一)宫殿建筑基址

  郑始封君名友,为周厉王少子,周宣王庶弟,西周末封于郑,在近畿之棫(音榆)林(今凤翔南),后迁拾(今陕西华县一带),春秋初又迁至新郑,至韩哀候2年(公元前375年)灭郑止,在这里更替22君,立国394年。郑所保留下来的文物遗迹多在地下,虽经历代的盗掘和损坏,但仍幸存有许多重要的遗迹遗物。
  郑韩故城的建筑遗址无论东城还是西城都有较多的发现,并以西城最为集中。
  郑国宫殿基址,位于西城西北部,今阁老坟村西南,是现今城内唯一高出地面春秋时代的大型夯土台基,俗称"梳妆台"。该台基为南北长方形,长135米,宽80米,原高8米,面积10800平方米。因20世纪七十年代在台基上发掘,现存高度6米余。发掘证实整个台基为夯筑,在台基上发现用井圈构筑的水井和埋入地下的排水管道,证实是一座春秋时期的大型高台建筑基址。韩灭郑后,台基上建筑被毁,韩国曾在上面进行铸铁手工业生产活动。1985年我们对该台基以东进行钻探调查,这一带地下仍有大面积的夯土建筑遗存。从"梳妆台"南北横长的情况,应是座西朝东的方向,如果"梳妆台"是主殿基址,以东地下的建筑基址当是主殿前的配殿遗存。如果这一推断无误,郑国宫殿区该是分布在阁老坟村西南的 "梳妆台"一带

(二)郑国宗庙基址

  郑国宗庙基址长期以来未曾发现,1984年至1988年间,我们在东城,今新郑市政府后院以北,发现了春秋时期密集的大型建筑群,分布范围约4万平方米。1988年我们曾在遗址东北发掘700余平方米,清理出残房基1座(编号:ZHIIF4),东西残长30余米,南北残宽20余米,在房基南部保留有4个较大的磉墩(柱基)。房基以南清理出2个祭祀坑,一坑埋马一匹,另一坑埋猪一头
  1991年又在F4的西面发掘出东周灰坑水井1批,春秋残夯基1处(编F5)。在夯基的西南部又有5个小型祭祀坑,一长方形大坑居中,另4个小坑呈半包围状围绕着大坑。大坑放置有牛骨和猪骨,小坑中放有猪骨,这些现象都应是祭肉腐烂后骨骼的遗留
  1997年郑国社稷祭祀遗址的发现,才使我们对这些遗存有了初步认识。郑国社稷祭祀遗址位于郑内城外的右侧,即东城西南部。郑城在春秋时期座西朝东,这处夯土群址位于内城外的左侧,即东城西北部,两处遗址都正好位于内城的前方,建筑基址处于""的位置,又有各种祭祀坑和大型夯基,比较符合宗庙的特征。而社稷祭祀遗址位于""的方位,正合《周礼o考工记》"左宗庙,右社稷"的记载。这些遗存的确定不但给郑韩故城布局的研究带来了新突破,也给春秋时期礼仪性建筑的研究和宗庙祭祀方法和内涵探讨提供了新资料。

(二)社稷祭祀遗址

  19936月,在东城中部偏南侧的金城路曾发现郑国多座礼乐器坑和殉马坑,出土礼乐器60余件,其中一号坑出土7鼎、5簋、5鬲、2方壶、1圆壶、1鉴、1豆共22件。2号坑出土编钟24件,其中镈钟14件,2套钮钟20件。3号坑出土青铜礼器6鼎、4簋、4鬲及鉴、豆各1件。在3座礼乐器坑的附近还清理出3座殉马坑
  199410月至19953月,在东城中南部的新郑市信用社基建工地的发掘中,清理郑国青铜礼乐器坑6座,其中一号坑出土鼎、簋、鬲、方壶、圆壶、鉴、豆31件。2-5号坑均在历史上遭盗掘,获鬲2件。该遗址共出土青铜礼乐器57件。另外发现殉马坑56
  19969月至10月,又在东城中部偏南侧的中国银行新郑支行基建工地(以下简称中行)发现青铜礼乐器坑8座、殉马坑45座。清理青铜礼器坑5座,出土郑国青铜礼器142件,其中鼎45件、簋32件、鬲45件、方壶8件、圆壶4件、鉴、豆各4件。乐器共211件,其中青铜编钟206枚,另有陶埙5件。有8座坑内编钟都是分三排放置,而且编钟都是悬在木梁上,与之同出的编钟架,式样各异,有蝴蝶形、扇形和长方形数种。悬钟的木梁有的加装饰板,雕饰云纹和云龙纹,钟架多经髹漆,有的涂有朱砂。编钟是以丝绸包裹,然后按套、大小错递悬于木梁,放于坑中,再覆以苇席。在7号坑中还发现击钟的木槌。已清出的编钟多经调音。陶埙3件为三音孔,2件为4音孔,可能是作编钟定音或合奏之用。
  同时发现的45座殉马坑,每坑殉马多者4匹,少者1-2匹。从马骨保存现状可知,是分多次延续较长时间埋入的。连续发现的青铜礼乐器坑排列有序,伴随大量的马匹作牺牲,故不可能是窖藏坑。中行遗址仅发现有与礼乐器坑同时的夯筑围墙墙基,因此,我们认为是一处社稷祭祀的场所。它是以天为穹庐,周筑矮墙的社稷遗存,其方位在内城的前方偏右的位置,大批马匹做牺牲都与古文献中的社稷位置和社稷祭祀用牲相符
  这一发现填补了周代社祀礼制形式的空白,对于研究当时祭祀用鼎、用乐、用牲制度、仪礼进行方法及其思想内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200余件编钟和一批钟架的出土,也为研究郑编钟的悬挂、演奏方法,寻觅湮灭已久之"郑声"的乐律特征和风格,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三)手工业作坊遗址

  郑国的手工业作坊遗址,多在郑韩故城东城以内,由于韩灭郑后继续沿用,再加之战国时手工业又有更大的发展,韩对郑的文化遗存有一定的破坏。所以,郑国的手工业作坊遗存较韩国发现的为少,比较丰富的发现主要有大吴楼铸铜遗址,中行铸铜遗址和热电厂制陶作坊遗址等。
  大吴楼铸铜作坊遗址,位于东城东部(大吴楼村北),面积十多万平方米。该遗址从春秋开始,一直沿用到战国。在春秋地层堆积中夹有大量铜炼渣、木炭屑和熔铜炉、鼓风管、以及钁、铲、镰、锛和凿等生产工具范。此外,还出土有少量的残铜器
  19969月至199810月,在郑韩故城东城郑国祭祀遗址东南部的一些春秋坑井中,发现了大量的春秋青铜冶铸遗物,其中青铜礼器范有鼎、壶、簠、簋、鬲等;乐器范有编钟、铃等;其它杂器有带钩范、带勾型模、各种榫范、卯范、环范、器具饰件范、铜器花纹范等;冶铸材料有大量的鼎、壶、锛、钁芯炉料、扁足型炉料、浇口范、鼓风管、炉口、上、中、下部位的炉壁残块,铸造用泥条等;生产工具有钁、锛范等;钱范有大量的空首布芯范等。这一发现是数十年来发现青铜铸造遗物最丰富的一次,证明其附近在春秋时期是一处重要的铸铜手工业作坊遗址。这里既铸造青铜礼乐器,又铸造生产工具和钱币等
  制骨手工业作坊遗址位于东城中部(市计生委北)面积七千余平方米,是一处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作坊遗址。春秋文化层中包含着骨簪、骨锥、骨珠、骨环等骨器及一些骨料。1989年又清理一批水井、灰坑及骨器,有带钩、针、锥、簪等,还有石斧、砺石、铜刀、蚌镰、等生产工具,最大量的是遗弃的废骨料和半成品加工骨。说明春秋时期的郑城中的许多骨制品都是在这里生产的

  制陶作坊遗址,一处位于郑韩故城东城新郑市热电厂西北部。窑以西北部最集中,作坊在遗址东部,为夯土台基建筑。共清理各时期陶窑21座,其中西周窑3座、春秋窑16座、战国窑2座,春秋时是窑址烧造的鼎盛时期。春秋窑一般为不规则长方形,或近似鞋底形,由窑道、火门和火膛组成。但窑顶多已被破坏。从火膛到窑室底部呈斜坡状。升焰窑为西周晚期,半倒焰窑从西周晚经春秋到战国晚各期都有,这是迄今在郑城内外发现烧制时间最长的窑址。也展示了从西周、春秋到战国陶窑形制演变及其技术改进的过程

(四)郑国墓葬

  古墓葬是古文化遗存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十年来发现的墓区,城内郑国贵族墓地有李家楼、后端湾、仓城西、热电厂、福华轧钢厂、煤碳储运公司、张龙庄东地等七处之多。城外的墓区有李家村、马家村、新郑卷烟厂、傅庄、烈江坡、唐户等约近10处之多。
  李家楼墓葬区位于郑西城东南部,是1923年因郑伯墓被盗后发现的,郑伯墓曾出大批春秋中期偏晚的青铜礼乐器和其它杂器102件,青铜器之精美,数量之众多,为当时所罕见
  数十年来为配合基本建设,又在原来发现的墓葬以北、以西,发掘一批春秋大中小型墓葬,墓葬形式多是长方形竖穴土坑,葬具多有棺椁,朱砂铺底,随葬品小墓以陶器为主,也有一些青铜器、玉器和蚌器,其中一墓出有尊、舟、盘、匜等青铜器。大中型墓由于历史上被盗掘,仅出一些小件玉器和铜器残片。可见,原李家楼大墓并不是弧立存在的,应是郑宗族墓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端湾春秋贵族墓地,位于郑东城西南部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面积约10余万平方米。探出春秋墓葬300余座,曾发掘12座,虽然都被盗,仍可看出墓内都有棺椁和朱砂,随葬品尚有鼎、簠、簋、舟、盘、匜等青铜礼器;杂器有戈、矛、镞和各种车马器,玉、玛瑙、水晶器和骨器等1984-1985年,为配合村民建房,探出大中小型墓葬百余座,还有附葬的车马坑。196811月,群众在后端湾村南发现2件器形、纹饰相同的青铜方壶,壶高70厘米,考古调查人员定为西周器,与近年出土的郑国铜方壶相比较,放在春秋早期更为合适。这是新中国成立成以来,郑城中首次发现的大型青铜礼器,弥足珍贵。
  1983年和1986年,我们曾先后二次对后端湾墓地进行小规模发掘,清理中小型墓葬各1座,车马坑2座。两座车马坑都是葬2辆车8匹马和1只狗。以上是当时郑城发现的最精美完整的青铜礼器和首次发现的车马附葬坑,对于了解这处春秋墓地墓葬分布,陪、附葬制度都具有开创性意义
  仓城西春秋贵族墓地,位于城关乡仓城村西,是20世纪60年代发现,墓区面积约15万平方米。1996-2002年间为配合基本建设又相继钻探发掘,共探出大中小型墓葬3000余座,1996年至2000年发掘大中小型墓葬30余座,并发现大型车马坑1座,中型车马坑2座。发掘的特大型和大型墓葬为土坑竖穴,均已被盗,所获随葬品已寥寥无几。但其规模,墓葬构结和个别出土物都是以前所未见的。如M5,墓南北长26米,东西宽23米,深9.5米,墓周环有夯打较宽的墓壁,墓室内填有较厚的料礓石层。墓周围的夯土壁夯打坚实,每隔数层夯土加若干道粗大的麻绳于夯土内,都是由里向外平拉,在外圹附近斜立1木橛,将绳栓系其上。然后再隔几层,平铺一层网格状的木骨网,横竖交叉。交叉的地方都用绳子捆绑,大概都是为了增加墓穴周壁坚固性而设置。该墓的葬具被扰乱,随葬品仅有一些玛瑙珠、残玉器,一粗大的青铜鼎足和1件铁铲
  20013月至200212月,新郑工作站又在该墓区的西部发掘车马坑2座,中字形大墓1座,同时又探明车马坑16座。其中发掘的1号车马坑葬车22辆,马40余匹,犬1只。中字形大墓带南北墓道长45米,虽被盗掘一空,仍可辨有三重棺椁。现已在南北墓道中清理出各种车38辆。5号车马坑葬车3辆、马8匹、犬1条。这些已清理出的车,虽已腐朽,但灰痕清晰,并发现有象牙、青铜、皮革、漆画等车饰。从车的数量和墓葬规模判断,这里应是一处郑国国君及其高级贵族的陵墓区
  郑城外的春秋墓葬区,主要有城东的李家、马家、新郑卷烟厂、蔡庄、烈江坡、三里岗、唐户等。1976年在唐户共发掘墓葬39座,车马坑1座,其中西周墓12座,春秋墓19座,所出土文物有铜器、陶器、玉器和石器、蚌器等。3号春秋早期墓2件铜鬲上有铭文"王作亲王姬囗囗囗"两行8字,说明墓主人与西周王室有一定关系

  李家村与马家村墓地位于城东黄水河以东的沙岗上。1988年至1989年曾进行两次发掘,清理春秋中小型墓100余座,均为竖穴土坑,葬具多一棺一椁,少数单棺,虽多遭盗掘,个别墓残留的棺椁、木漆器残片上,仍可见黑漆地绘有朱色几何形图案。出土铜礼器有鼎、敦、甑、舟。兵器有戈。装饰品有玉、玛瑙、水晶、海螺、蚌等。陶器有鼎、壶、簋、盘、舟、匜等仿铜礼器;鬲、盂、豆、罐等生活用器。另外,还清理车马附葬坑6座,车马坑一般都葬2辆车,4-6匹马,并有狗随车葬埋的现象,中型墓和车马坑与春秋时期郑国中小贵族的陪葬有关

注释:
⑴⑺⑿(13)(23) (30)
河南省博物馆新郑工作站等:《河南新郑郑韩故城的钻探与试掘》、《文物资料丛刊》第 3 辑, 1980 年。
法定堂革:《新郑县郑韩故城》、《中国考古学年鉴》,文物出版社, 1989 年。
蔡全法:《新郑郑韩故城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文物出版社, 1992 年。
蔡全法:《新郑金城路铜器窖藏性质及其若干问题》、《河南文物考古论集》(二)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0 5 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文物局:《新郑市信用社郑国祭祀遗址的发掘》,待刊。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新郑市郑韩故城郑国祭祀遗址发掘简报》、《考古》 2000 2 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国祭祀遗址发掘报告》待刊。
蔡全法等:《郑韩故城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文物出版社, 1990 年。
蔡全法等:《新郑市热电厂两周遗址和春秋墓葬》、《中国考古学年鉴》,文物出版社, 1997 年。
河南博物院等:《郑公大墓青铜器》大象出版社, 2001 10 月。
杨宝顺:《新郑出土西周铜方壶》、《文物》 1972 3 期。
蔡全法:《新郑李家楼青铜器勾沈》、《海峡两岸春秋郑公大墓青铜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