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回望,这件鼎在河南博物院国宝展厅与您相约!
文图: 豆晓宇
编辑: 豆晓宇
发布日期: 2023-08-22
信息来源: 河南博物院

UV黑白布【410cm×355.0cm】留边不打扣.jpg

百年历程,今朝回望。七夕节,在河南博物院主展馆三楼国宝展厅,一件见证百年历史变迁的大鼎与您相约。它体躯雄伟,纹饰精美,腹下粗壮三蹄足,顶天立地,气势恢弘……

 蟠虺纹铜鼎气恢弘神飞扬

未命名1.jpg

蟠虺纹铜鼎(河南博物院藏)

 约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蟠虺纹铜鼎在工匠们制作的范腔中脱胎而出。它是春秋郑国国君所使用的礼器,高62.5厘米,口径66厘米,整个器身纹饰精美,颈部饰蟠虺纹、重环纹和三角纹,上腹部饰五周蟠虺纹,下腹部饰夔龙纹和叶片纹。颈部两侧附有两个曲耳,底部附三个兽蹄足,上腹部有两个牛首环钮,故而又称“牛首鼎”。此鼎铸造工艺精湛,采用了分铸法将耳、环钮、足与鼎身铸合和焊接成整器。这种造型的铜鼎共出土9件,为一组列鼎,代表了使用者高等级的身份和地位。经专家研究,蟠虺纹铜鼎的墓主人为春秋中晚期的某位郑国国君,因而此墓也被称为“郑公大墓”。

IMG_1366.jpg

 国宝展厅里的蟠虺纹铜鼎“全家福”

 1923年,一把铁锹将它从睡梦中惊醒,它和伙伴们再世新生,世人为之轰动,把这批文物称之为“新郑古器”。2023年“郑公大墓”发现百年之际,它作为此墓葬出土文物的代表,与您百年相约,见证历史变迁的纷扰与精神的坚执。

 蟠虺纹铜鼎和它的伙伴们

“新郑古器”成就河南博物院

1923年8月25日,新郑南门外李锐在自家菜园子凿井时发现蟠虺纹铜鼎及其他铜器。9月1日,时任北洋军师第十四师师长靳云鹗巡防至新郑,听闻此事,认为“鼎彝古物为先代典型所寄允,宜归诸公家,俾存国粹”。派人将此意告知李锐,李锐将所得文物交还给公家。9月2日至10月5日,在士官等人的监督下对其进行继续发掘,先后出土青铜器百余件。

图片6.png

北洋军师第十四师师长靳云鹗

1692678876964.jpg

 1923年9月17日,监运小组将所得91件文物及碎铜片625块运至开封,交河南古物保存所保存。

图中左起人员:刘文田、张庆麟、王幼侨、穆恩堂、何文斌、陶怀珺、张鸿烈、张廷良、石芝龄。

1692678922150.png

1923年10月17日,由穆恩堂和刘文田负责运送第二批文物至开封,交由河南古物保存所保存。图中人员:刘文田(左)、穆恩堂(右)

 “新郑古器”的出土吸引了各方的目光,北洋军政府教育部历史博物馆、北京大学等诸多单位希望收藏这批文物。时任直鲁豫巡阅使吴佩孚及河南地方官绅、民众,认为这批文物收藏于河南的意义更为重大。1923年9月17日和10月17日分两批将所得文物尽数运至河南古物保存所保存。1927年河南博物馆(今河南博物院)成立,该批文物成为其首批重要馆藏。

图片9.png

河南博物院前身河南博物馆三圣庙街旧址

国难辗转别经年 情牵两岸盼团圆

1937年,国难当头,为了保护文物免遭日寇劫掠,河南博物馆开始为文物迁移做准备。经河南省政府同意,包括蟠虺纹铜鼎在内的郑公大墓出土文物与辉县琉璃阁、安阳殷墟等出土文物一同被装在68个木箱中,开始了艰辛的迁徙之路。几经辗转,这批文物于1949年被迫分离,部分被运至台北,现藏于台北历史博物馆。留在大陆的文物于1950年由河南省文物保管委员会和文化部代表唐兰等人赴渝接收。如今,郑公大墓出土文物分别收藏于河南博物院、台北历史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深圳博物馆。

1692678999420.png

河南博物馆文物南迁线路图

图片11.png

装运南迁文物的木箱

 继先贤酬答今昔,以事业流惠后人。1999年,河南博物院与台北历史博物馆签订《两馆友好合作意向书》,在学术研究、陈列展览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取得了众多成果,从而搭起了两岸文化交流之桥梁。

如今,郑公大墓出土文物已分离七十余年,我们期盼在未来继续“以物为媒”,积极寻求在研究、展示等方面合作的契合点,让分散的文物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信物”,以此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图片12.jpg

 图为2001年10月,河南博物院与台北历史博物馆在河南博物院联合举行“海峡两岸《新郑郑公大墓青铜器》首发式暨辉县甲乙墓学术资料交流审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