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项规定】 文物观政:《史记》(宋刻本)——徙木立信
发布日期: 2025-05-16

60241429692a29052334b73d8eb022c6_.png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两千三百年后,中央八项规定以雷霆之势涤荡官场积弊。没有空泛的口号,而是从会议接待、办公用房等细节切入;不搞运动式整顿,而是建立常态化监督机制。这场作风革命的精妙之处,恰在于其"徙木立信"的现代演绎:通过领导干部率先垂范的"徙木"之举,用看得见的改变重塑政治生态,让全面从严治党的承诺转化为民众可感知的清风正气。

从商鞅变法到新时代治国理政,两个时空的改革实践闪耀着相同的智慧光芒。徙木立信的本质,是改革者以自我革命的勇气打破"塔西佗陷阱"。当商鞅用十金买下民众对法令的信任,当八项规定以"打铁必须自身硬"的决心破除特权思维,都诠释着同样的逻辑:制度变革的成效,既取决于顶层设计的科学性,更依赖于执行层面的可信度。徙木者若失信于民,再宏伟的蓝图也终将沦为空中楼阁;规定若沦为纸面文章,再严密的制度也会失去生命力。

历史从未远去,改革永远在路上。从南门徙木到八项规定,变的是时代语境,不变的是以行动铸就信任、以实效赢得民心的改革哲学。这种跨越千年的智慧交响,正在新时代中国奏响制度自信的雄浑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