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青年网 | 一场少年与文明的双向奔赴:让文明的声音传得更悠长
作者: 吕冬梅
编辑: 赵学慧
发布日期: 2025-05-27

河南青年网讯  当商周青铜器映亮红领巾的眼眸,当考古探方里的洛阳铲化作少年手中的笔,这场跨越千年时空的对话,不仅让文物“活”了起来,更在少年心里埋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1926076678963073024.jpg

5月22日,在《快乐少年报》红领巾小记者“爱文博”实践活动中,来自郑州市二七区祥云路小学的20名小记者与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现场展开跨时空对话,用少年视角解读中华文明密码。

1926076754259218432.jpg

“尽管开片的声音很美妙,但一开片,瓷器是不是就坏了?挺可惜。”在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展区,小记者金雨欣听着开片时的美妙音乐声,不禁为国宝担心。“这个开裂不是瓷器裂了,而是瓷器的釉面开裂,瓷器是由胎和釉两部分组成,釉在胎的外面,就像一层漂亮的衣服。”听了讲解员的专业讲解,金雨欣舒了一口气,认真地做着记录。 

在实地参观中,小记者们望着一件件国宝,聆听着专业讲解,解锁了一个个知识宝藏,感受到了文化传承的深厚底蕴。

1926076865735430144.jpg

“我是来自8000多年前的贾湖骨笛,由丹顶鹤翅骨制成,我身上的7个孔可以吹奏出动听的音乐。我的出土,不仅打破了‘传统的中国音乐是五声音阶,七声音阶是外来传入’的说法,还一下子将中华文明向前推进了将近4000年。”来自湖北的王先生一边听着三年级小记者郑欣妍的讲解,一边用手机记录着。“小记者们讲得太棒了,录回去让孩子们也听听。”王先生竖着大姆指赞道。 

在“文物会说话”中,小记者们化身一件件国宝,用童趣语言向游客介绍国宝的前世今生,用少年视角解读中华文化密码。

文物是历史最忠实的记录者。假如文物会说话,穿越千年的文物会说什么?《快乐少年报》“假如文物会说话”栏目分别讲述了40个国宝级文物故事,带领小读者走进不同历史朝代,探索灿若星河的历史文明,了解国宝的前世今生。泱泱华夏,择中建都。在读过《快乐少年报》“假如文物会说话”栏目讲述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后,小记者们满怀好奇打卡河南博物院,迫不及待一睹莲鹤方壶、玉柄铁剑、妇好鸮尊、武则天金简、杜岭方鼎、云纹铜禁、贾湖骨笛、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四神云气图国宝真容。“一眼千年,相隔千年宛如初见。”小记者们由衷感慨。

1926077125203464192.jpg

“大家好,我是快乐少年报红领巾小记者吕翊宸。《四神云气图》是我国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壁画,比敦煌壁画还早600多年,被称为‘敦煌之前的敦煌’。在这幅画中,青龙、白虎、朱雀等神兽都有,唯独少了玄武。这是为什么呢?”在展柜前,五年级小记者吕翊宸如数家珍般讲起《四神云气图》的故事。 

在“穿越直播间”中,“小记者”们进行了新闻实操,用视频记录下一件件国宝的故事,歌颂着伟大的千年文明,让更多人听见红领巾视角的文化之声,培养文化自信。

1926077280627593216.jpg

让少年与文明双向奔赴,让文物成为会说话的老师。“非常期待下一次活动。”小记者们纷纷表示,希望这样的活动更多一些。今后,《快乐少年报》将带领更多小读者开启博物馆寻宝探秘之旅,在沉浸式体验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文明的声音传得更远更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