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周报 | 一支在博物馆里生长的乐团
文: 谷宇飞
编辑: 赵学慧
发布日期: 2025-07-08

640.jpg

盛夏,郑州溽热难当,河南博物院一间旧仓储室内,95后演奏员晏文涛正俯身于工作台。废料堆叠,一本《贾湖骨笛》著作的边角已然翻卷,油墨浸染的书页间,骨笛内径与音孔尺寸的史料被红笔重重勾勒。华夏古乐团演出中泠然奏响的骨笛、排箫等乐器,正是这双手在冬霜夏暑里,于简朴工作台上逐一刻磨音孔、涂刷漆料、雕刻纹饰而成。在这支成立25年的乐团里,像他这样守着平凡岗位却将古乐热爱熬成岁月底色的人,还有很多。 

史料为本古乐重生

640 (1).jpg

舞台上,华夏古乐器奏响的乐音如沁凉清泉,瞬间将听众拉入时光长河。舞台幕布同步投射着古乐器的出土原貌,与台上乐手奏响的乐音形成互文。这支在博物馆里生长的乐团,以骨笛、编钟、编磬、方响、木瑟、排箫为主奏乐器,每周二至周日11时、16时,在河南博物院主展馆音乐厅准时上演“华夏古乐——音乐文物复原展演”:从骨笛吹奏的远古蛮荒之音,到唐宋乐曲的烟霞意境,最后以古乐版《孤勇者》的铮铮旋律,与当代听众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共鸣。

演出前半小时的化妆间内,演奏员们已按乐曲时代披挂妥当:骨笛演奏者披发赤足,裹着仿制的远古兽皮;编钟乐手则换上做工考究的春秋宫廷礼乐服饰,衣袂间的锦绣纹样透露出乐团微末之处的匠心独运。 

华夏古乐团的成员多为民乐专业出身,晏文涛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入团7年间,他从竹笛演奏者蜕变为古乐器制作匠人。在单位的支持下,晏文涛的工作室里藏着令古乐复活的密码:经反复试验,他发现大型飞禽的胫骨最宜发声。起初他按竹笛为其定律定调,技术成熟后便严格依文物音阶,参照编钟律制校准音准,让千年古调既能还原本真,又能与现代乐队共鸣。 

舞台上,建团元老们的身影依然劲松挺立。负责筝、瑟声部的张璇作为第一批团员见证了乐团的成长与变迁:“早期以雅乐为主,如今已发展出多元风格,随着成员更迭与乐曲积累,乐团的表现力愈发成熟。”而团龄超二十载的80后乐手林森,与编钟相伴最久。他多年来不断奏响的“王孙诰”编钟复制品,是春秋时期规模最大、音域最广的一套编钟,十二律俱全,音域跨越四个半八度。除了编钟,他还曾带领乐团成员一起完成科研课题,针对课题复制方响、编磬等古代乐器,并研究开发其演奏技法。

640 (2).jpg

复原古乐器从无先例可循。林森、张璇等早期入团的演奏员曾捧着古籍苦读,与考古专家研讨乐器形制,琢磨演奏技法。经过反复钻研,张璇在瑟上运用“上下勾搭”的指法,林森则摸索出编钟正鼓部与侧鼓部的最佳音色区,以轻重缓急雕琢声韵。正是在这批元老成员的带领下,乐团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古乐器演奏实战经验与文献资料。如今,老团员通过手把手的传授,将这些经验毫无保留地传递给新成员,完成了传承的接力。

文物活化转译新声

640 (3).jpg

骨笛陶埙,奏响先民天籁之声;钟鼓磬瑟,回旋历代庙堂雅乐;琴箫歌吟,飞扬千载陌野风情。每件被奏响的复原乐器,其艺术创造力都源于历史想象与现代审美的碰撞。

为了使不同朝代、不同乐律的古乐形成统一和谐的音色,如今乐团以编钟440赫兹为基准音定调,其他古乐器也相应进行改良,并力争在音色融合上恪守“和”的理念。 

吹管乐演奏员李靓雯深谙:“合奏不仅是合作,更是音色的和谐。”为此,她工作之余研读《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研究》,提升对历史审美的认知。她介绍,乐团在舞台妆造方面亦藏巧思,为演绎好乐曲《胡腾舞》曾专程邀请服化道团队按唐壁画文献复原妆发。吹管乐演奏员周勃对古乐器韵味的拿捏堪称独到,如数家珍地分享了吹奏陶埙、洞箫、排箫等古乐器的经验。常年的演奏经验也帮助他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灵感,他会从工尺谱古谱中提取旋律,自行划分节奏进行二度创编;在吹奏陶埙时,他会将演奏民乐竹笛的腹振音与“撒气”技巧融入,让古老乐器在现代舞台焕发新生。乐团成员大多都像他一样一专多能,但能在台上演奏多项乐器意味着要付出更多台下功夫。“所有乐器都需扎实的基本功,长音、节奏这些看似枯燥的练习,正是韵味的基石。”周勃说。台上半小时的流光溢彩,背后是演奏员们二十余载的蛰伏——翻古籍、勤练功、细钻研,才让“华夏正声”成为叩击人心的华夏音乐文化名片。 

“研演创传” 培铸人才

640 (4).jpg

25年间,乐团锻造出一支“能演奏、能考古、能讲解”的复合型队伍。00后声乐演员范丹妮最近刚刚跟随乐团在北京通州大运河博物馆的“看·见殷商”展览中亮相。在三天数场系列演出中,她担当导赏与演员的双重角色,为观众讲解殷墟虎纹特磬、兽面纹铜铙等礼乐古乐器,还在“六一”互动活动中发挥年轻人的亲和力,带领孩子们体验古乐的妙趣横生。 

谈及成为新生代古乐传承人,她深感自豪,“前辈们的言传身教,让我触摸到了书本外的活态历史,同时也深感肩负着传承和发扬古乐文化的使命。”主持人付登科从2007年入团至今,不仅主持节目,更参与各大演出的策划编导工作。虽然常规演出的流程多年如一,但他会在其中融入自己的巧思,例如在节庆举办的演出中,他会以猜灯谜、背古诗等形式导赏,让观众在互动中亲近古乐,“主持人是连接古今、演员和观众的桥梁,我的责任是站好每一班岗,让中原文化与华夏古乐被更多人感知。” 

面对专业人才储备的挑战,乐团以“研、演、创、传”一体化模式破局:以“学者型演员”要求全体演职员,强化艺术家的“文化课”,从研读考古资料与古谱文献入手,全要素参与贾湖骨笛等乐器和乐曲译谱研创等复原实践,多维度构建人才梯队。河南博物院研究馆员霍锟介绍:“近年来,我们融合多学科专家协同研发古乐复原重构,构建了‘乐器研发—古谱释创—艺术化舞台重构’的完整链条,每一个环节都秉承‘从文物到文化、从古谱到乐曲’的系统工作模式。‘调清管度新声’,以传统文化为根基焕发时代新韵,不是单纯陈陈相因的继承,更不是割断血脉的创新,而是要确保演出既贴合历史语境,又富有当代生命力。”

破圈探索古乐跨界

640 (5).jpg

如今的华夏古乐团正以创新姿态拥抱时代:除了通过常规演出开展古乐科普与传播,还在不断更新音乐会的创排形式。 

乐团业务总监罗苏里介绍,《风雅颂》情景音乐会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以宋代音乐为魂,串联宫廷、文人、市井三大篇章:舞台上,河南坠子与快板书的方言韵律被转化为衔接节目的导赏;舞美设计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赵佶《听琴图》、马和之《鹿鸣之什图》搬上舞台;在“公孙大娘舞剑器行”“鸿门宴”等文学典故的情景演绎中,加入了舞蹈和剑术表演。

640 (6).jpg

其中,乐曲《鸥鹭忘机》还原《听琴图》里的宫廷音乐场景,乐手以布艺置景扮演画中人,连舞台上的琴桌都按画中形制复原;宋词吟唱苏轼《青玉案·元夕》时,对马远画作《西园雅集图》进行文人音乐情景演绎,演奏员在台上表演插花、书法、抚琴,真正做到“史、诗、舞、乐”相交融。

除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融合其他艺术形式之外,乐团还紧扣时代脉搏,将群众喜闻乐见的旋律搬上舞台,创编出由古乐演奏的《就是哪吒》《孤勇者》等现代乐曲。师古而不落窠臼,创新却不入流俗,乐团已为自己勾勒出清晰的跨界蓝图。

河南博物院古乐传承保护部主任林晓平介绍,乐团将在《就是哪吒》《孤勇者》等优秀创编代表作的基础上,探索更多融合时代气息的曲目,吸引年轻群体关注古乐;并计划借助全息影像与AR/VR技术打造沉浸式演出,在博物馆访客数高峰期策划端午文化等专题音乐会,同时开展面向全年龄段的古乐教育活动。此外,在自媒体宣传方面,乐团还发动“角色扮演”,如“疯狂原始人如何吹奏贾湖骨笛”就在线上掀起流量热潮,妙趣横生的短视频在传播古乐文化知识之余,还能引流观众前来欣赏演出。“我们希望乐团未来能成为跨领域文化传播者,借助自媒体普及古乐知识。比如通过演示编钟调音过程、讲解石排箫‘凤鸟羽翼’造型的文化寓意,让年轻观众理解乐器背后的历史密码。”谈及创新的尺度问题,林晓平补充道,“要守护传统音乐文物的本真性(如严格遵循骨笛七声音阶结构),又需以‘古曲新释’策略探索现代表达,避免陷入‘泥古’或‘脱古’的极端。” 

一曲《孤勇者》在演出中引发观众热烈反响,也象征着华夏古乐团坚守舞台、沉淀技艺的精神。建团初期乐团编制尚不完整时,乐手们身兼多职,从无到有研制乐器,在古乐复兴领域开拓探索。即便曾面临观众寥寥的情况,他们依然专注投入,在平凡的岗位中精进技艺,致力于将古乐文化传递给更多听众。 

今年,华夏古乐团推出“华夏古乐团25周年音乐季”,将以主题音乐会的形式陆续展现25年来的建设成果。25年对一代人而言或许漫长,但对于博物馆里的青铜编钟来说,只是增添了一抹斑驳。当骨笛再次吹响、编钟的余韵漫过展厅,华夏古乐在时代的枝头绽放新声。 

这腔孤勇,终成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