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进校园!河南博物院把“最早的中国”搬进郑州小学课堂
文图: 吴萌萌 郭晶晶
编辑: 卢婉琳
发布日期: 2025-09-10

为积极履行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普及与传承,2025年9月9日,河南博物院“‘中’在河南:河南博物院里最早的‘中国’”公益研学宣讲活动走进郑州市实验小学,为300余名师生带来一场深入浅出、寓教于乐的文化体验。

9c6945683d1e2a8d983c03a1510be21.jpg

社会教育部研学导师从“何以中原”切入,从地理环境、气候特征与农耕文明等多角度,系统阐述河南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激发学生了对华夏源起和中原文化的浓厚兴趣。

宣讲还以杜岭方鼎等青铜重器为例,深入解析古代青铜工艺及其背后的礼制文明,揭示早期国家的社会组织与技术成就;通过对甲骨文的生动阐释,如“龋”字等案例,展现汉字演变及其文化内涵,串联夏商周重大历史变迁,并借助郑州商城、安阳殷墟等考古遗址及妇好鸮尊等国宝,再现商代都城格局与社会风貌。活动中还延伸介绍了院内“玛雅文明大展”,引导学生展开跨文明对话,拓宽历史视野。

现场互动积极,气氛热烈。河南博物院为踊跃参与问答的学生准备了系列精美礼品,如国宝知识卡片、玛雅文明探索手册等,鼓励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游览博物馆,实现从课堂认知到现场体验的延伸,推动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

0A97AF32-F22F-4245-A502-FEDBDF63DE3B.jpeg

河南博物院社会教育部始终坚守文化惠民初心,积极履行公益教育职能,每年持续开展包括传统文化普及、红色精神宣讲、历史文明探索等在内的公益课程上百场,深入学校、社区与乡村,惠及观众数十万人次,有效推动了优秀文化资源的广泛共享与教育公平。

未来,我院将继续深化教育服务职能,拓展公益项目覆盖范围与内容深度,创新传播方式,促进博物馆资源与学校教育、社会需求的深度融合,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公众文化自信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