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瑰宝——内蒙古文物考古精品展
发布日期: 2012-01-13

前言

翰海苍茫崛起一代天骄

金戈铁马崭露草原文明

内蒙古,一片神奇而辽阔的土地,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几千年来繁衍生息的圣灵之地,八百里河套印满历史足迹,三千里草原传说着古老的牧歌;林海苍茫、大漠邃远、成陵巍峨、青冢拥黛。随着草原考古成果的崭露于世,一大批富有浓郁草原文化特色的文物为世人关注。河南博物院于2001年1月16日——5月16日举办的《草原瑰宝——内蒙古文物精品展》,以220多件内蒙古考古的精品文物,展示从公元前6000年的赤峰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以及东胡、匈奴以及鲜卑、契丹、蒙古等草原民族文明的发展。从中,我们可以探索中原汉民族与北方草原民族古老而神秘的渊源。

第三部分 金戈铁马创辉煌

从公元前3世纪到15世纪,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大草原崛起了弯弓射雕的英雄。拓跋鲜卑人南下至洛阳建立的北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的第一个国家政权。使得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鲜卑人留下的各种人兽金牌饰,表现出民族个性的开朗和强盛的生命力。契丹民族建立的辽王朝,与中原北宋王朝双雄并峙。近年出土的陈国公主墓、耶律羽之墓的文物,其精美独特惊艳于世。蒙古民族在成吉思汗的统帅下,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其孙忽必烈建立的大元王朝,则是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中国大一统的王朝,元朝的疆域也是历代王朝中最大的,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

人物双狮纹金饰牌

北朝(公元386年——581年)时文物,长10厘米,宽5.8厘米,重130.8克,出土于科尔沁左翼中旗腰林毛都苏木北哈拉吐。模铸,正面凸起,浮雕一高鼻深目武士,两侧各依偎一只雄狮,周遍饰以变形勾云纹。这种高鼻深目的人物和双狮形象造型独特,显然受到西亚文化的影响。该饰牌是鲜卑贵族用以护身的佩饰。

玛瑙、水晶璎珞

辽会同四年(公元941年)时文物,周长78厘米,1992年出土于阿鲁科尔沁旗辽耶律羽之墓。

摩羯形金耳坠

辽会同四年(公元941年)文物,通长4.4厘米,宽4.4厘米,1992年出土于阿鲁科尔沁旗辽耶律羽之墓。摩羯造型为龙首鱼身,头、腹、尾部镶嵌绿松石。这件耳坠将印度文化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巧妙的融为一体,可谓匠心独运,技艺高超。

水晶鱼

辽(公元916年——1125年)时文物,长4厘米,宽1.7厘米,出土于喀喇沁旗宫家营子乡吉旺营子辽墓。

花式口金杯

辽会同四年(公元941年)时文物,高3厘米,口径7.7厘米,底径4.2厘米,重61.2克,1992年出土于阿鲁科尔沁旗辽耶律羽之墓

刻花长颈白瓷瓶

辽(公元916年——1125年)时文物,通高52.8厘米,口径13.8厘米,足径10厘米,1985年出土于巴林右旗巴彦尔灯苏木布和特哈达辽墓。杯形口,长颈,溜肩,腹部斜收,圈足。颈部饰一道弦纹。腹部采用剔地法刻出一对牡丹图案。粗胎,施白釉,是辽白瓷中的珍品。

摩羯形三彩壶

辽(公元916年——1125年),高22.3厘米,长30厘米,足径9厘米,1975年在科尔沁左翼中旗征集。

陀罗泥咒金板

辽重熙十八年(公元1049年)文物,长16.7厘米,宽9.6厘米,厚0.03厘米,1989年出土于巴林右旗辽庆州释迦佛舍利塔塔刹。

金面具、银丝网络(部分)

辽开泰七年(公元1018年)文物,长21.7厘米,宽18.8厘米,重293.5克,1986年出土于奈曼旗辽陈国公主墓。由薄金片制作,与银丝头网连缀,出土时覆盖于陈国公主驸马的面部。

鸿雁形琥珀饰件

辽开泰七年(公元1018年)文物,长5.3厘米,宽2.8厘米,高4厘米。1986年出土于奈曼旗辽陈国公主墓。

第二部分大漠深处竞风流

进入青铜时代,从商代到东汉时期,活跃在北方草原上的东胡、匈奴等“马背上的民族”,他们逐鹿于北疆而又与中原民族保持密切交流。“胡汉和亲、昭君出塞”成为千古佳话。这一时期出现的早期鄂尔多斯文化,以众多的兵器、车马器和动物主体纹饰,显示出独具个性的游牧民族的风貌。而夏家店下层的彩陶纹饰,则以中原民族习见的青铜器云雷纹,悄悄揭开两地文化交融的未解之谜。

佩饰(项饰、腰带饰、链环)

春秋晚期(约公元前5世纪)文物,虎纹铜饰牌长10.7厘米,宽6.1厘米;双鸟纹铜饰牌长5厘米,宽3厘米。1979年出土于凉城县毛庆沟墓地。

鹤头形青铜竿头饰

战国晚期(约公元前3世纪)文物,通长24厘米,1962年在准格尔旗瓦尔吐沟征集。采用模铸浮雕法制造.

马形金牌饰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文物,长4.6厘米,宽4.5厘米,1986年出土于宁城县小城子。

嵌贝彩绘陶鬲

夏(公元前2070-前1600)时文物,高29.5厘米,口径22厘米,1974年出土于敖汉旗大甸子墓地。泥制褐陶。口沿上镶嵌4个贝壳,贝壳间还粘贴有4个圆形蚌泡,器壁用红白两色绘制成沟云形图案。

立人柄曲刃青铜短剑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通长31.6厘米,柄长10厘米,1958年出土于宁城县南山根遗址。剑柄铸成圆雕男女裸体立人像,男性两臂下垂,双手护腹;女性曲臂,双手交叉于胸前。护手近似一字形,剑身两侧刃弧曲,柱状脊上有三道棱线。剑身整体厚重,铸造精良、,是曲刃剑中的精品。

第一部分叩响草原文明的大门

内蒙古境内的熬汉旗兴隆洼遗址,被中国考古界誉为“草原第一村落”。其中发现我国年代最早的玉器、石雕女神像。启开了尚玉文化和偶像崇拜之先河。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玉龙,显示了中华龙最为原始的造型,它为寻找龙的传人之源起,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玉蝉

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约公元前6000年)时期的文物,长3.2厘米,宽1.8厘米,1989年出土于林西县白音长汗遗址。青玉质地,采用琢磨工艺制作,造型古朴。

石雕人像

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约公元前6000年)时期文物,长16厘米,宽11.5厘米,高35.5厘米,1989年出土于林西县白音长汗遗址。黑灰色硬质基岩制成,采用了打、琢、磨制等加工技术。颅顶尖削,前额突出,双眼深陷,鼻翼较宽,颧骨丰隆,吻部略突,双臂下垂,作躬身蹲踞状。下端打制加工成楔形。微微隆起的腹部具备孕妇特征。该雕像表现了原始社会对裸体女像的崇拜,即女神崇拜现象,开原始宗教之先河。

勾云形玉佩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公元前4000年)时期文物,长18.2厘米,宽10.9厘米,厚0.4厘米,1981年出土于巴林右旗巴彦汉苏木那日斯台遗址,采用黄白色玉琢磨而成。

玉猪龙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公元前4000年),长16.8厘米,宽11.5厘米,厚2.8厘米,1974年在巴林右旗羊场乡额尔根勿苏村征集,采用墨绿色玉琢磨而成。整体呈卷曲状,首位相接。猪首,额头隆起,两个圆弧形耳直竖,耳下雕出圆眼,下颌部前伸,磨刻阴线勾出双唇、鼻子。颈部有一穿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