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余杭玉架山发现良渚文化环壕聚落遗址
文图: 楼航 葛建良 方中华
发布日期: 2010-03-04
信息来源: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玉架山遗址位于杭州市余杭区临平街道原小林村北侧,现已归属余杭经济开发区,西距良渚遗址群20余公里。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自2008年10月中旬至2010年1月底,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余杭区博物馆联合对玉架山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了良渚文化环壕聚落遗址,发掘面积约7700平方米。环壕内主要有大型堆筑土台、“砂土面”、墓葬、居住址和灰坑等遗迹;在环壕外围还发现了“水稻田”遗迹。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对环壕进行发掘解剖;清理良渚文化墓葬167座、灰坑8座,发现建筑遗迹5处。环壕内(含环壕)面积近25000平方米。目前发掘研究工作仍在进行中,主要收获如下。

         环壕:较为完整的环壕遗存为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中的首次揭露。遗址主体内涵(环壕及水路通道、土台、居住址、祭祀场所、墓地)的布局、形成可能经过规划设计。玉架山良渚文化聚落遗存以方形环壕为主体外围,根据我们对环壕四个转角和东、南、西段的发掘解剖并结合钻探显示,环壕平面总体上呈方形,北段中部略向外凸出;东北转角略成“丁”字形,往北延伸的部分或是与百米外的另两处遗址(2004~2005年发掘的“一号墩”和“二号墩”遗址)相接的水路通道。环壕边长约134~155米、宽约3.35~15.2米、深约0.60~1.25米。环壕和良渚文化早期土台的形成过程存在关联,即选择地势略高的生土面上堆筑土台时,用土来源于环壕的开挖(环壕的底部也有较多的大小、深浅不一的取土坑)。环壕内的堆积可分两层,年代下限属于良渚文化晚期。在环壕的东北转角内侧岸边发现数量较多的实用陶器残片,推测附近可能存在生活区。

   良渚文化诸遗址土台附近多见坑、沟状遗迹,其功用多被推断为取土,玉架山遗址有意识地取土形成环壕,挖壕筑台完成后起到防御作用,可谓一举两得。环壕聚落规模较小,但比较完整,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良渚文化小型完整聚落不可多得的个案资料。

   堆筑的土台大小略小于环壕,现存最厚堆积深度约为1.35米。目前绝大多数探方仅清理了土台表层墓葬,尚未对土台做整体的发掘解剖,土台的营建、扩展过程尚不明了,局部地方显示其边缘已扩展叠压到环壕之上。

“砂土面”遗迹共2处,是用已风化岩石加工碾碎成的小石子与泥土混合后营建的堆积,表面较为平整。“砂土面一”位于土台的中部,东西长约70米、南北宽约7.8~18米、最厚处约0.15米,面积约1000平方米,局部被后期破坏。平面上发现少量排列不规则的柱坑遗迹和F3,目前没有发现其他迹象。“砂土面一”的性质特殊,似乎不是居址的基础或一般的活动面,结合“砂土面一”的南、北两个区域是墓地,推测“砂土面一”为祭祀场所的可能性较大。 “砂土面二”位于土台的东南部,堆积形式与“砂土面一”相同,为边长约8~10米、厚约0.15米的方形遗迹,面积约80平方米,其上埋设1件陶缸。“砂土面二”周边亦埋设墓葬,仅发现一座墓葬打破它,可能也是祭祀场所。良渚文化以往的考古工作中尚未遇到过类似的营建和堆积方式,目前还不能完全准确判定该堆积的性状,有待进一步的发掘。

         墓地:墓地分布在“砂土面一”的南、北两大区域,为良渚文化早期偏晚阶段至晚期,规模较大,埋设墓葬数量较多,以晚期墓葬为多。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头向以朝南为主,仅7座朝北,人骨架保存较差,可分辨的多为仰身直肢葬,个别为二次葬,少数墓葬清理出葬具痕迹,个别墓葬在棺上或棺椁之间放置陶、石、玉器等遗物;叠压打破关系19组。墓葬共出土陶、石、玉器等各类遗物近1800件(组),其中玉器所占比例约为60%;陶器种类有鼎、豆、罐、缸、尊、盘、盆、簋、双鼻壶、纺轮等,其中鼎、豆、罐(或尊)是陶器的基本组合;石器主要为石钺,有少量石镞和网坠等;玉器主要有琮3、璧4、钺1、三叉形器4、璜11、冠状梳背11、镯10件及数量较多的锥形器、管珠等,其他玉器还有环、鱼、带钩、端饰、纺轮和坠饰等;另外还出土少量漆木器、野猪獠牙和鲨鱼牙齿。两座墓葬无随葬品;158号墓出土随葬品数量最多,为86件(组)。

     贵族墓地位于土台的中心区域,已发掘了10座规格较高的出土玉琮、玉璧等玉器的墓葬。16号墓出土了玉琮和刻符玉璧,该件玉璧直径24.7厘米,其上刻划着两个符号,一个位于玉璧正面,另一个位于侧边缘;这是首次在正式考古发掘出土的良渚文化玉璧上发现刻符,也是迄今为止浙江省内考古发掘出土的直径最大的良渚文化玉璧;此外该墓还出土了12件石钺。149号墓出土了玉琮、三叉形器、冠状梳背、纺轮、成组锥形器等玉器及朱漆柄石钺。155~159号墓葬彼此间距较近,排列分布有序,其中156、157墓在棺椁间放置陶盆和玉管;158号墓在中部和两端各放置一件玉柱形器,该墓还出土了玉璧、镯和共11件卯孔端饰及榫头端饰。
零星地发现建筑遗迹5处,均尚未清理。

   水稻田: “水稻田”遗迹叠压在环壕之上,主要为分布在环壕外围的黑土与灰黑土堆积,经过钻探表明面积至少可达到1万平方米以上(暂时还未找到边缘)。由于目前未开展更多的工作,还没有发现可以确认其为水稻田的相关痕迹,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应用科技考古手段测定后显示灰黑色土壤中植物硅酸体含量较高。

     玉架山环壕聚落的发现和发掘,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完整环壕聚落认识上的突破,其重要性已逐渐显现在我们面前。遗址周边地区近年开展过多项考古工作,已有迹象初步表明临平山的西、北部地带在良渚文化时期存在过一个较高等级的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