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兆和水墨画市场后劲大
文图: 秦 杰
发布日期: 2010-08-06
   2009年11月18日,中国嘉德2009秋拍的“新中国美术”夜场中,蒋兆和作于1949年10月1日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以1904万元高价成交,拔得中国画部分头筹,蔣兆和另一件作品《毛主席像》也拍出386.4万元。蒋兆和作于1949年10月1日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与新中国同龄,且尺幅巨大,高283厘米,宽132厘米,是蒋兆和的代表作,画作上的主体人物身着工农服装,高举国旗,目光坚毅,动作有力;对画面背景上欢呼雀跃的工农群众,作者采用虚化白描的手法,与前边象征和平的鸽子相互呼应,强化了作品的主题,画家采用传统的骨法用笔,游走跌宕的线条并施以山水画皴擦点染的技法,融汇西方造型和采光之长,把人物塑造得更加丰满、神采奕奕。蒋兆和以仰视的角度描绘了手持镰刀、高举五星红旗的工农群众的伟大形象,表现了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真实感受。这幅作品是其家属于2004年意外发现的。


“民生·生民”


        2009年4月3日是我国现代水墨人物画一代宗师蒋兆和先生诞生105周年纪念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主办,蒋兆和艺术研究会承办的“民生·生民——中国水墨人物画学术邀请展”4月3日~10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以此纪念蒋兆和先生。这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美术界首次以“民生·生民”为主题的大型画展。

               蒋兆和(1904—1986)生于四川泸州,自幼随父学文习画。因家境窘迫,1920年流徙上海谋生,曾画广告,从事服装设计,并自学西画。1927年与徐悲鸿初交,次年被聘为南京中央大学图案系教员。1930~1932年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素描教授。1935年转徙北平,接办友人所创画室授徒,并为齐白石塑像。自1937年卢沟桥事变,青年时代的蒋兆和在北平度过了沦陷的8年。1937~1942年,蒋兆和在北平创作了《男儿当自强》《甘露何时降》《拜新年》《囚徒》《轰炸之后》《卖子图》等一系列表现沦陷区人民生活困苦、期待光明的作品,并开始酝酿创作巨幅《流民图》,将耳闻目睹日寇飞机轰炸、武力侵略国土,使国民遭受空前灾难的直观印象,淋漓尽致地展示在《流民图》上。1947年,蒋兆和被徐悲鸿聘为国立北平艺专教授。1950年起开始担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血泪《流民图》


        长卷《流民图》是我国著名人物画大师蒋兆和先生的代表作。1943年问世以来,几番轰动,又几番沉没,它随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动荡而上下。这幅有100多个人物的巨幅历史画卷,是蒋兆和冒着生命危险,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在沦陷区历时两年,以大量表现人民的水深火热苦难生活的素材基础上画出来的,是一份中国人民的控诉书。画家怀着爱国之心,和苦难同胞共患难之情,饱饮民族仇恨,以愤怒的画笔描绘了一群又一群衣衫褴褛、扶老携幼、饥饿疲惫的难民,到处流浪,流浪。他们不知来自何处,也不知走向何方。在日本侵略者铁蹄蹂躏下的祖国,一片哀鸿遍野,到处是血泪斑斑,这是我国广大人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是画家用血和泪写成的《流民图》。

        1943年,《流民图》首次在北平太庙公展,当天即遭到日本宪兵队查封。不久,上海方面又以借展为由,变相收走了原作。从此,《流民图》杳无音信,蒋兆和手中仅剩下成套的黑白图片。直到祖国解放后的20世纪50年代初,才意外地寻到了它的踪迹:在上海一个银行的地下室里!失而复得的长卷被剥蚀掉了10余米,只有画卷中心部分还残存着。从此,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流民图》幸存下来的一半。就是这一半,曾于1957年赴苏展出,引起轰动。1994年,在蒋兆和诞生90周年之际,《流民图》残卷及复制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当时,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共鸣。继而,法国、日本等国先后发出邀请外展。1995年初,日方特邀《流民图》参加将在日本京都举行的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展览。现今,蒋兆和先生的不朽之作《流民图》残卷(真迹)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


活阿Q


        蒋兆和先生笔下的人物形象心理展示,无不体现画家的一种追求:运用西方的技巧,赋予作品中国的精神。其绘画语言与形象内涵,有时难以用文字转换、描述、阐释,人物的心理也难以名状。但蒋兆和先生有本事把这种朦胧心态以形象语言的方式微妙地传递给我们,画中笔墨的大黑大白、大虚大实;构图的大开大合、大阴大阳;造型的大柔大刚、大拙大巧所呈现的意义,笔墨运用上连匀带皱,边泼边染,随色随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线墨的明显界限,呈现出任意率直的笔意。于是在反反复复地皱擦积染中,情随笔出,意随墨流,一派淋漓尽致。这是米开朗基罗抑郁沉静的画风与石涛“搜尽奇峰”意境的完美结合。蒋兆和先生笔下的活阿Q就是范例。

        鲁迅先生的名著《阿Q正传》自1921年问世以来,已有80多年了。这期间有许多画家为阿Q造像。蒋兆和先生画的国画《阿Q像》,被公认为是阿Q造像中的传神之作。阿Q是鲁迅先生笔下的艺术形象。关于阿Q的原型,鲁迅称:“阿Q的影像,在我的心中似乎却已有了好几年了(1922年语)”。20年代,许多文学青年询问鲁迅先生“阿Q的具体原型”,鲁迅先生总是严肃地避而不答。周作人先生的答案是:“阿Q这人是中国一切的‘谱’的结晶,没有自己的意志而以社会的因袭的惯例为其意志的人,所以在现社会里是不存在而又到处存在的”。茅盾先生勾勒得更具体:“阿Q这人要在社会中去实指出来,是办不到的,他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啊!”蒋兆和先生的国画《阿Q像》(1938年初名《与Q阿像》)一经发表,即被艺术界、文学界广泛熟悉,60多年来一直被誉为神来之笔、肖像画经典。


人物画的新时代


        以线造型,骨法用笔,书法入画是中国绘画最典型最精髓的东西。蒋兆和先生在此基础上结合西洋绘画素描的表现手法,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形象,达到传神的目的。把两者结合起来,这就是蒋兆和绘画典型的最具代表性的表现手法,也是他的艺术风格。蒋兆和先生发展了传统的骨法用笔,通过解剖透视,与空间的形体结构结合成一体,形成一种具有形体张力和空间深度的骨架结构关系,使传统的骨法用笔,突破了平面节奏变化,造成一种空间的力度。在构图上,单纯简洁的背景,突出了具有雕塑感的人物形象,特别注意了雕塑的形象效果,使构图严谨、饱满、完整,造成视觉秩序上强有力的节奏感,这在鲁迅名著《阿Q正传》封面设计的整幅画面上尤为突出。在笔墨的运用上,蒋兆和先生排除虚幻的光影效果,描绘实实在在的形体塑造。依形就势,笔笔互相生发,笔沉墨实,力透纸背。就象阿Q的脸部变化,用墨渲染更加洗练,而素描的影子逐渐在减弱,中国绘画的特点逐渐在突出,人物形象的刻画反倒更加细腻,更加深入也更加简练。蒋兆和先生的大部分优秀作品都是反映内忧外患时期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环境,但从艺术风格来讲,蒋兆和先生的画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他开创了一个人物画的新时代。

        蒋兆和的绘画艺术,一反以往水墨画人物中表现文人士大夫超脱飘逸手法,探求与现实生活的谐调的语言,迈出了有胆有识的一步。他认为,生活对艺术家来说,不仅是开拓视野,认识人生,升华情操之路,而且在艺术形式的探索和艺术语言的锤炼上,也将给艺术以启迪。蒋兆和的作品,线条凝重,墨韵苍浑,作品慑人心魄的视觉效果以及所产生的巨大艺术魅力,正是画家来自生活的真实写照。


蒋兆和作品拍场历程


        20世纪90年代,蒋兆和的作品就开始在拍卖市场上露面,不过主要集中在内地的拍卖会中。1995年,蒋兆和《列宁像》在北京翰海获价6.6万元;1996年,《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立轴在中国嘉德以33万元拍出,这在当时已算是较高的价格了。此后几年,蒋兆和作品的价位始终在几十万元左右。2004年开始,其出现在拍场上的作品数量逐渐增多,2004年,蒋兆和《东坡赏砚图》在上海崇源获价20.68万元;《李白像》在北京翰海拍得17.6万元;2005年,在中贸圣佳付拍的蒋兆和作于1960年的作品《在毛主席的身边前进》估价仅为50万~80万元,成交价却高达209万元,蒋兆和的作品也至此迈过了100万元大关;同年,在中贸圣佳亮相的《走江湖》也拍出了286万元的高价;2005年,中贸圣佳春拍又推出了一件蒋兆和作于1949年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镜心拍出了286万元的佳绩。2007年,蒋兆和的作品首次出现在香港苏富比的拍台上。这件《老父操琴岂奈何》在拍卖前就得到了各方的关注,最终以高出估价10多倍的348.75万港币拍出。

        2008年10月,北京保利金秋拍卖会上蒋兆和的水墨画《抖空竹》以16.8万元成交,这在全球金融危机时是较好的成绩。画家的本领在于怎样使人物形神兼备,特别是怎样微妙、细腻、深邃地捕捉、刻画人物的心理。现代人物画大家蒋兆和先生开辟了现实主义人物画的创作道路,其艺术影响深广,至今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