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作家扛起的博物馆
发布日期: 2010-03-22
信息来源: 中国文化报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活跃于文坛的著名作家航鹰,其成名作《金鹿儿》、《明姑娘》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新世纪之初,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天津人,航鹰将目光投向了她脚下的这片土地,用10年的时间“写”出了一件震撼世人的作品——近代天津博物馆,这也是中国唯一一座由文人创办的涉外民间博物馆。

无心插柳柳成荫

去过天津五大道的人,也许会对那一幢幢“美得令人窒息”的小洋楼赞不绝口,但是它们背后的旧闻轶事,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湮没于历史的长河。

近代天津博物馆坐落于五大道区域中的河北路314号,原为张元骥故居。这座由破旧的欧式小洋楼改造而成的博物馆,如今已成为一扇展现天津近代历史的窗口,一座学术交流的殿堂。

跟随年轻的馆员参观完该馆的展览陈列内容后,航鹰出现在笔者面前,红光满面的神态根本无法与一个身患心脏病46年的花甲老人联系起来。

关于如何产生建博物馆这样一个想法,航鹰一再强调自己的“无心插柳”。

“我最早是抱着找一个冷门题材写作的心态,介入了租界文化遗存。当时只是准备创作一

部历史小说或者报告文学。没想到一头扎进去就出不来了。思路很简单,就是寻找在天津侨居过的老人。历史界有一个很时髦的方式,叫口述历史。如果顺着这条线,写本书很容易,而且这个题材在当时的确是个空白。”

在外交部一位老外交官的帮助下,航鹰先是找到了一些曾在天津居住的德国人的线索。“在德国有一个协会,叫‘东亚之友’。成员都是曾经在亚洲侨居过的人和他们的后代。他们把会刊寄给了我国外交部,刊物背后有他们的通讯录。后来外交部一个和我挺熟的大使得知我的想法后,把这份杂志寄给了我,我又把这份杂志寄给了在德国勤工俭学的女儿。女儿就照着通讯录逐一打电话,询问他们愿不愿意接受采访,并从中寻找在天津侨居过的人。嚯,一下子找到了20多家呢。而且没有一家不欢迎我们去的,都说,‘老家来人了。我们就是天津人啊!’”

于是,在天津德国商会的协助下,航鹰夫妇启程赴德,偕同在当地留学的女儿买了一张家庭交通优惠卡——只花费很少的费用,就可以在德国境内无限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在拜访了十几个曾侨居过天津的德国家庭、结识了四十几位“洋老乡”之后,在德国南部城市康斯坦茨,参加了“东亚之友”协会的年会。

这次“寻访”之旅,航鹰走访了德、比、荷三国的20余座城镇,地面总行程6000公里。虽然寻访条件艰苦,但收获颇丰,超出预想,广泛接触的各界友好人士尤其是天津“洋老乡”及其后代,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历史资料,成为近代天津博物馆最初的馆藏。

航鹰“恢复城市的记忆”的理想,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老骥伏枥“洋长征”

自2000年10月至2002年,航鹰4次赴德国、奥地利、荷兰、比利时等国,会见和采访了数十位天津的“洋老乡”及其后裔。从“洋老乡”们家里带回的许多天津的老照片,令天津的领导和文艺界的友人们惊叹不已。

航鹰在自家的地下室、水晶宫饭店和市政协礼堂分别办过展览,看过这些图片的天津市领导支持她创办一座专门收藏和陈列这类图片文物的博物馆,并筹措了300万元,购买下五大道上一幢小洋楼的使用权。博物馆初创的那几年,没有国家拨款,只靠着航鹰四处“化缘”,工作人员每人每月只拿600元工资,完全凭的是一股对家乡历史文化的挚爱之情。

2002年,博物馆举办了一次“外籍同乡回访天津”的活动,世界各国来了30多位“洋老乡”,轰动了天津。座谈会上,“洋老乡”们自己排队,每人手里捧着一样要捐赠给博物馆的东西,每个人都说了一句“这是我的一点小心意”。这让航鹰感动不已,也更加坚定了她将博物馆办下去的决心。

接下来的几年,航鹰又走访了法国、英国、意大利,2006年随中国作协访问团到达美国,访问结束后又和儿子一起寻访美国的“洋老乡”。母子二人租了一辆汽车,从洛杉矶开始,行驶了1万多公里,在这段被航鹰称为“洋长征”的路上,晓行夜宿,住廉价的汽车旅馆,遇过暴风雪,碰到过险情。“在由南卡罗来纳州开往北卡罗来纳州的丛林小路上,整整两个钟头杳无人迹,当对面出现一点汽车灯光时,我们都兴奋无比。”

“我这个人,身份比较特殊。当了两届全国人大代表,连任两届市人大常委。最近几年,我常在想,作为一个作家,到了一定程度,该成为一个社会活动家抑或是文化活动家,而不仅仅是用笔写东西的人。之所以做这个博物馆,一方面因为我是一名作家,同时也在尽一份知识分子的公民责任。”航鹰说。

“把天津失忆的部分找回来”

在中国有自己生日的城市不多,天津算一个,始于1404年朱棣建卫,远有漕运历史,近有租界文化,然而更多的却是人们对它的误解和无知。天津是一座很委屈的城市,在外地人的印象里,天津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许多外国人也很难相信,紧挨着北京还有一个人口1200多万的大城市叫天津。

在航鹰眼中,天津的历史是世界唯一的,一个典型的多元文化影响的城市,可是现在却那么保守、那么默默无闻。“我一直觉得很憋气。所以到了2002年,成立天津历史文化保护促进会之后,大伙儿说要为天津干点事儿。”

近年来,俗文化大行其道,许多人以为天津的主流文化是草根文化,航鹰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挖掘出这个城市的曾经的精英文化。

有人说一个作家跑去搞博物馆,是不是不务正业啊。对此航鹰不以为然。“作家达到一定程度,应该与时俱进。我每十年一定要尝试一件新事物。”于是写过小说,做过影视编剧、制片人的航鹰,在花甲之年踏入历史的长河,用她自己的话说,“缀补历史的碎片”,为自己的家乡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小事。

航鹰说:“我不愿被人称为老人,因为我有一颗比年轻人更热爱生命的心,并且身体力行地做我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即使不能获得所有人的理解和认同,我依然义无反顾。”

在博物馆创建至今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该馆陈列、收藏了历史老照片几千幅,实物上百件,展出的反映天津旧租界建筑遗存和历史名人名居的新照片,多数为航鹰自己所拍。在“近代天津——百项中国第一”的展厅里,所有展板都是航鹰的老伴所做,博物馆的第一批展品也是航鹰发动她在天津人艺舞美队的老同学们帮忙制作,这些看来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的手工展板,却意外地受到国外游客的好评。在博物馆的日常工作中,上至随手关灯节约用电、用装满水的塑料瓶控制水箱用水,下到院子里的花草树木浇灌移植,航鹰事无巨细,亲力亲为。

近年来,航鹰和她的博物馆,主要侧重于对天津近代租界文化遗存的研究与挖掘,撰写出版了几本有关近代天津历史尤其是小洋楼文化的书籍画册。历时3年成书的《近代中国看天津——百项中国第一》初版于2007年6月,去年再版5000册,都被航鹰用来赠送来访博物馆的友人了,翻看这册凝结着博物馆工作人员心血的作品,仿佛也亲身经历了那段鲜为人知的天津近代历史。

如今,博物馆有工作人员近20人,其中8人具有事业编制,也是在航鹰孜孜不倦的努力下取得的。“有了编制,有了资金,这个博物馆才能走下去。”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馆员们,在航鹰的带领下,从零学起,在与天津市建委合作出版的《天津的桥》一书中,为拍摄望海楼前那些形形色色的铜狮子,硬是连续一周每天早上5点守在桥头,只为等待那一抹最灿烂的晨曦。

正是这种对工作认真的态度,对历史文化的尊重,让近代天津博物馆得以生存发展,使天津的近代文化得以历久弥新,散发着清新的幽香,吸引着八方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