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爱――志愿者服务“英国美术300年”展览
文图: 彭宝红  郭桂兰(志愿者)
编辑: 延红
发布日期: 2013-08-21

“走向现代――英国美术300年”大型展览于2012年11月来到中国,这是国内首次全面展现英国历时300年的美术发展状况,河南博物院是该展览在国内巡展的第五站。河南博物院的志愿者担任这次临展的义务讲解、导引工作。该展览对公众开放四十天,河南博物院志愿者接待观众204000人次,讲解批次达到252批之多,期间开展与观众互动活动32场,受到观众广泛好评。

“走向现代――英国美术300年”一进入中国,河南博物院的志愿者就开始留意这个展览的动态。展览共展出作品80幅,流派纷呈,创作手法多样:有传统绘画作品,又有反叛传统的典型代表作品,有主流艺术画作,又有先锋派画作,每幅作品都有极强的代表性。一是涉及作者达78人之多,作者姓名难记,其创作手法又各有特点,这些特点在讲解时必须向观众交代清楚。二是作品故事性强,既有历史人物、又有宗教故事,内容极易混淆。三是每幅作品风格迥异,各有其渊源和流派,区分和记忆需要一定的西方艺术功底。面对挑战,河南博物院的志愿者们通过与兄弟单位交流、购买图书、专业网络平台等方式收集资料,为迎接展览、服务公众做准备。得知展览巡展的第一站是中华世纪坛艺术博物馆,志愿者王慧芳第一时间利用微博平台与世纪坛的志愿者取得联系,开始收集讲解资料;春节期间,中华世纪坛艺术博物馆的志愿者来郑向博物院的志愿者赠送了《走向现代――英国美术300年》图书;志愿者詹元不辞辛劳到郑州各大书店,购买了与讲解有关的历史和美术方面的图书;刘齐利用在南京读博士的便利条件下载了网上的文献资料。这些宝贵资料经过梳理,于三月份形成了容量450兆的学习资源包,并投放到志愿者团队资源共享平台,成为“走向现代――英国美术300年”展览社会教育工作强大的宝贵资源。

有了资料只是讲好这个展览的第一步,怎么看懂这些资料?记住并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知识讲出来?如何使观众听进去、听懂?展览展出80多件作品,涉及七十多位艺术家,只有很少几位是中国人熟悉。大量陌生的人名、地名、事件、流派,一道道障碍设置在前进的道路上,志愿者QQ群里热闹起来,吐槽、求助、讨论……每个人遇到困难或是偶有所获,就在志愿者的信息交流平台上分享交流。这支具有持续学习能力的团队一点一滴地先把这些陌生的知识熟悉起来,大家对展览的讲解服务也逐渐有感觉起来。

为了让观众对“走向现代――英国美术300年”有个初步的印象,开展前一个月,志愿者就开始利用微博介绍展览动态和作品。四个“微博小编”每天都上传展览及展品信息。开展前夕,参展的80幅作品全部上传至微博,粉丝们不断转发,其中乔治•厄尔的作品《北上》因描绘了《哈利•波特》迷们最向往的国王十字车站,而受到不少年轻粉丝的青睐,也让这次展览迅速在网络上“热”了起来,成为画展开展前夕最生动、最时尚的宣传教育活动。

2013年6月25日,终于迎来了“走向世界――英国美术300年”的开展。上午9:00河南博物院一开门,一楼大厅涌进了许多想要第一时间参观画展的热情的观众。简短的开展仪式结束后,志愿者詹元就带领着第一批观众进入展厅,从展览的背景知识开始到一件件作品的含义、艺术流派……一路娓娓道来,件件作品仿佛是她珍藏的宝贝,第一次拿出来让老朋友炫耀。参观结束,观众激情不退,詹元干脆建议大家席地而坐,意犹未尽的观众们纷纷谈起了自己喜爱的作品、谈对自己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志愿者这第一讲,就讲了三个多小时,没有对艺术品的热爱、对博物馆文化的情有独钟,没有做大量的功课,是无法做到的。

杨利、贺旗、王雁等志愿者都到了“知天命”的年龄,但作为组长的他们处处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参加讲解的志愿者们也各展风采,争做讲解标兵。上班一族的薛立,单位工作时间公务繁忙,就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来展厅做讲解服务。李玉凤虽已年过花甲,讲解热情不减,仍是一场不落。连有孕在身的王慧芳经常冒着酷暑一次次往展厅跑。参与互动的大学生更是被中小学生“哥哥”、“姐姐”叫着,忙得不亦乐乎。

虽然艺术的欣赏是一个人的独立行为,有很多不可解、不可说的因素,但艺术的欣赏需要培养,需要引领。河南博物院的志愿者就这样成为架在展品和公众之间的桥梁,通过讲解,让更多的公众了解艺术,欣赏艺术,并且通过努力培养了非常喜欢博物馆的观众群体。志愿者们希望所有人都能到河南博物院来,交流学习,从而提升公众的文化素养。

“走向现代――英国美术300年”展览四十天的展期,对于酷爱艺术、热衷于志愿者服务的志愿者们来说太短暂了,连续发布的高温橙色警报也没能挡住河南博物院志愿者服务的脚步――因为心中有爱。

精美的展品和精彩的讲解同样吸引着热情的观众们

由美术作品制成的拼图考验着小观众们的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