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历史教室“镇院之宝”系列学程持续进行
文图: 刘璐 / 文  张之荣  葛志敏 / 图
编辑: 延红
发布日期: 2013-08-22

继上周河南博物院历史教室“馆本学程——镇院之宝系列”升级试行以来,得到了越来越多观众的积极响应。8月21日上午,学程第二讲“玉柄铁剑”持续进行,近60名观众参加了此项教育活动。

“你知道怎么分辨铜和铁吗”、“你知道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谁在前、谁在后吗”••••••在一连串的问题之后,历史教室的辅导老师首先把石器、铜钱币、铁丝等教具一件件的让大家观察、触摸,共同解答活动开始时提出的问题,极大地调动了现场观众的参与热情。随着讲座的深入,“玉柄铁剑”正式亮相,辅导老师借助视频、高清图片对玉柄铁剑进行了多角度的介绍。通俗的表述、详实的资料,让大家对文物的历史和科学价值有了更加全面和准确的认知。

讲座环节结束后,来自“木棉艺术工作室”的特邀志愿者老师结合讲座内容展开了相应的手工活动。牙膏盒、药盒、饮料瓶••••••这些生活中的“废弃物”现在成了大家利用的素材。在志愿者老师的引导下,参与观众借助剪刀稍加修整,牙膏盒成了“剑身”、药盒变为“护手”、饮料瓶化身“剑柄”,再利用胶带、锡纸略加装饰,一把“寒光闪闪”的自制宝剑就“横空出世”了。看着孩子动手制作的“成果”,一位家长不无感慨的说道:“2个小时的时间不足以让孩子了解历史、认识文物,但2个小时足以让孩子对博物馆、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这样的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

博物馆是连接古代与未来的桥梁,是引导、辅助观众尤其是未成年人了解历史变迁、关注身边事物、拓展学习能力的知识空间,历史教室“馆本学程”升级活动的开展就遵循着这样的理念。随后,“馆本学程”还将紧密结合文物和博物馆特色,设计、延伸出适合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活动教案,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具特色、更为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

 
 
 
认真听、用心记“宝剑”的制作方法
 
 
 
“宝剑”制作中
 
 
 
看!我作的“宝剑”
 
 
两位小“剑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