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与中华文明”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召开
文图: 张延红 / 文  李燕、张延红 / 图
编辑: 延红
发布日期: 2013-12-22
 
2013年12月20日至22日,“鼎与中华文明”学术研讨会在河南郑州召开。此次会议由河南博物院和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共同举办。

河南省文物局局长陈爱兰,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徐天进,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刘绪,河南博物院院长张文军,河南博物院副院长田凯、李宏,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湖北省文物考古所所长方勤,广西博物馆馆长吴伟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苏荣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唐际根,陕西师范大学张懋镕,武汉大学张昌平,武汉市博物馆馆长刘庆平,河北省博物馆副馆长李建丽,安徽省博物馆副馆长李治益,天津美术馆副馆长卢永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杨文胜,上海博物馆廉海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郝本性,以及来自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陕西历史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宝鸡青铜馆等专家学者5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张文军在致欢迎辞时说,由河南博物院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共同发起,联合国内近20家文博单位共同举办的原创展览“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展”在9月27日河南博物院开幕,共展出各历史时期及不同地域风格的鼎140余件套。以鼎的发展历史,鼎代表的历史以及鼎反映的历史等诸多要素为线索,展示了鼎在中国文明发展中的整个过程,呈给观众一场视觉与艺术的文化盛宴。河南博物院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考古中心的前期研究与展览不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更使学术界的目光也聚焦于鼎。为使鼎文化研究引入纵深,我们在此次展览基础上举办以“鼎与中华文明”为主题的学术会议,聚合国内各区域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希望通过历史、考古及科技等多学科交叉探索,多角度多层次地深入挖掘鼎文化的深刻内涵。

徐天进在致辞中说,鼎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程中的重要物质载体,最早出现于中原,从普通炊器发展成为重要礼器,进而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物,中国传统精神的文化符号,其延续使用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在中国历史上极具特殊性。经世代薪火相传的鼎文化,已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此次我们以鼎为研究主题,正是注重鼎的精神价值与文化内涵。

陈爱兰在致辞中说,河南是全国的文物大省和博物馆大省,近年来在博物馆建设、免费开放、文物保护、学术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最近由河南博物院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发起,并联合全国近二十家文博单位共同主办的《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展览正在河南博物院展出,这是馆校之间学术互助、馆际之间资源共享、充分合作的一个体现。本次“鼎与中华文明”学术研讨会,可以说是展览的延伸和深化,希望与会的专家学者们结合展览文物,深入阐释鼎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精神价值,进一步揭示中华文明发展的原动力和辉煌历程。

据悉,河南博物院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合作由来已久。2012年河南博物院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合作建立“科研实验及实习基地”充分利用双方科研资源优势,加强在陈展、文保、文物考古等方面的研究合作,共同探索新时期文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以此合作为契机,双方在博物馆学、考古研究等领域已开展多项合作。鼎文化研究是近期合作项目之一。

此次会议提交的论文涵盖了鼎的器物学、鼎的史料学研究,鼎与礼制研究、鼎与中华传统文化等多项议题。研讨会上,与会代表会议围绕上述议题展开深入、全面的学术讨论与交流。

此次会议为省内外学者提供了一个广泛且深入交流的机会,通过这次会议,对鼎文化的认识更加深刻,对中华文明历史有更深入的认识。

 
 
河南省文物局局长陈爱兰致辞
  
 
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徐天进致辞
  
 
河南博物院院长张文军致辞
  
 
河南博物院副院长田凯主持开幕式
 
  
会议现场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刘绪作《夏商周三代对鼎的文化认同》报告
 
 
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湖北省文物考古所所长方勤作《叶家山西周早期曾国墓地初识》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教授唐际根作《商代铜鼎的使用》报告
 
 
河南博物院副院长李宏作《平盖鼎性质与起源》报告
 
 
武汉大学教授张昌平作《鼎在青铜礼器中的地位与作用》报告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教授郝本性作《有关三代铜鼎的几个问题》报告
 
 
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连劭名作《<周易>中的鼎》报告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苏荣誉作《鼎革时代的铸鼎——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报告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张懋镕作《商周扁足鼎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