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历史——记中国博物馆十佳志愿者之星王慧芳
文图: 阎国宇
编辑: 延红
发布日期: 2013-12-24
 
2011年12月,王慧芳被河南省志愿者联合会评为“河南省金牌志愿者”,并作为志愿者代表发言

如果您使用微博,您会发现一条微博标签是这样的:

爱临展,爱博物馆;爱造像,爱书画,最爱商周青铜器;从不收费,最爱观众互动交流。我是河南博物院志愿者,周六上午是我服务时间,欢迎预约。这就是河南博物院志愿者团队的志愿者——王慧芳。

2005年5月,热爱文博、热心公益的王慧芳,加入河南博物院志愿者团队,现任河南博物院志愿者团队秘书组成员。她讲解业务精、服务领域广、创新能力强,把“传递学习,分享文明”作为自己工作的动力源泉和努力方向,用实际行动诠释志愿者的含义,做中原文化“宣传员”。9年来,她义务为观众讲解2000多批次,接待观众36000多人次,服务时间超过3700小时。除了义务从事讲解、宣讲、引导服务,王慧芳还不断实现服务领域的新突破,参与“雷锋精神与时代同行”展览策展、参与博物馆文化进校园进社区各类宣讲、搭建QQ、微信、微博三项新媒体平台并发布各类信息6900多条、代表河南博物院志愿者团队接待“四月公益”、台北故宫志工协会等国内知名志愿团体12次, 开辟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联络新手段,是河南博物院志愿者团队工作的先锋。

九载耕耘,躬身前行,换来的是社会给予她的高度评价:2005年荣获河南博物院志愿者团队特殊贡献奖;2007、2008连续两年获得河南博物院最佳志愿者奖;2009年被评为“河南博物院志愿者之星”;2011年被河南省志愿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授予“河南省金牌志愿者”;2012年荣获河南省第六届讲解员讲解大赛志愿者组二等奖第一名。

用实际行动诠释志愿精神,持之以恒,勤耕不辍

像所有的人一样,王慧芳在社会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职业女性、女儿、儿媳、妻子、母亲、河南博物院志愿者••••••无数次风雨交加,多少个酷暑严寒,她从没有中断过服务,即便是临产前的一周还坚守在河南博物志愿者团队微博小编的岗位上。9年、29个展览、72万讲解词组成了王慧芳的服务关键词。她说:“承诺服务时间,我一定按时到岗;服务一批观众,我做到尽心尽力。”

从2005年5月加入河南博物院志愿者团队,王慧芳就把“传递学习,分享文明”作为自己的动力源泉和努力方向,她以“须弥山下一芥子”激励自己,诚恳求教,虚心学习,深入思考,积累知识。王慧芳持之以恒,勤耕不辍,9年的时间里义务讲解内容除了河南博物院的大型基本陈列“河南古代文化之光”、“中原古代文明之光”和专题陈列“中原丰碑”、“河南古代石刻艺术展”、“天地经纬”、“河南古代玉器馆”、“楚国青铜艺术馆”、“明清工艺珍宝馆”之外,河南博物院引进和原创的临时展览也基本上一场不落,截止2013年王慧芳共参加“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巨匠原作展”、“金色王朝——故宫御用金银器特展”、“大千世界——张大千书画艺术展”、“古代印度瑰宝展”、“国家宝藏”、“英雄时代——大三国志展”、“圣地西藏——最接近天空的宝藏”、“古典与唯美——西蒙基金会收藏雕塑绘画展”、“华夏文明之源”、“走向现代——英国美术三百年”、“大漠文明•丝路遗韵——新疆出土文物展”、“丝路遗珍——丝绸之路沿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等21个大型临时展览。

 
2010年,王慧芳(左)讲解“圣地西藏——最接近天空的宝藏”展

2010年“圣地西藏——最接近天空的宝藏” 大型临时展览在河南博物院展出。展览期间,正逢三伏,郑州气温达39ºC,且居高不下,作为展览“讲解小分队”队长的王慧芳不但坚持值班,还随叫随到,接待团队或特约观众。一个周六的上午,她九点走进展厅,先后接待了来自郑州实验中学和老年骑协两批观众,疲惫的她刚刚拿起水杯时,又有几位观众找到王慧芳说:他们从外地慕名而来,专门到河南来看这个关于藏传佛教的展览,但只听了结尾部分,想请她从头讲起。王慧芳低头看了看手表,指针指向12点整,尽管已约好和丈夫同去探望父母,稍一迟疑,她还是带着饥渴的观众再次走进展厅,一直讲到下午两点钟。河南博物院志愿者团队的志愿者们纷纷称赞她“特别能战斗”!

“古代印度瑰宝展”期间,留言簿中一位徐先生这样写道:“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和印度文明交流古今未曾中断过,展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河南博物院志愿者王慧芳的讲解内容丰富、亲切、自然,与博物馆安静、肃穆的环境浑然一体,让我们不虚此行,特表感谢!”更多的观众与河南博物院、与王慧芳成为朋友,河南省公安厅某位离休老同志、郑东新区某企业领导等热情观众甚至专门预约在她的服务时间,带着家人、朋友、客户、同事来听讲解,看展览,还有的观众直接找到河南博物院志愿者之家,询问工作人员说:“有与否”(王慧芳的微博昵称)在吗?

定位中原历史“宣传员”,讲解搭台,弘扬文化

王慧芳发现每次讲解结束后,观众都不愿离去,经常都会向她询问文物知识、历史掌故,尤其是外省观众,对于河南各地风物更是大感兴趣,她俨然成了河南博物院、中原文化的“宣传员”。于是宣传河南博物院、宣传河南博物院志愿者、宣传河南形象成为王慧芳义不容辞的事。

王慧芳在讲解中融入河南各个旅游名胜,如妇好就提到安阳殷墟、红旗渠,如十一面六臂观音联系到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请君只看洛阳城”,从武则天金简的离奇出世,讲到登封名称的由来和嵩岳风光。

王慧芳还总结出讲解技巧“一听二观三心”,用“好听”抓住观众耳朵,用“眼观”了解观众背景、地域和程度各异的兴趣与需求,用“主题”冲击观众的内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讲解工作对她来说乐趣无穷,同一类文物、同一段历史,同样的素材,不同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地域的观众,都可以有不同设计和变化。

2010年某个西藏出发的自行车自助旅游团队原计划从郑州离开后直抵武汉,听到王慧芳讲解“华夏文明之源——河南文物珍宝展”后,啧啧称叹,大呼不能错过河南各地景色,领队召集队友直接增加行程。

除了外省散客、旅行团,中博会、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全国图书博览交易会、全国旅交会、第十届亚洲艺术节、世界邮展等与会代表也是王慧芳“推销”河南的重点对象。一位外省与会者听完讲解得知王慧芳是志愿者,并非专业讲解员时竖起了大拇指,他说:“以往对河南有很多不良印象,这次才真正认识了河南,有大气宏伟的CBD,有丰厚馆藏的河南博物院,更让人震惊的是河南有这样不为名利的志愿者。”

 
2012年3月4日,王慧芳(右二)在共青团河南省委组织的“雷锋超市”现场服务展示活动中向群众介绍河南博物院
 
 
2012年3月4日,在共青团河南省委组织的“雷锋超市”现场服务展示活动中,王慧芳(左一)作为“身边的雷锋”接受省政协副主席邓永俭(右二)一行慰问

积极推动河南博物院志愿者团队建设,互帮互助,合力致胜

除了做好自身的志愿服务工作,作为志愿服务团的秘书组成员,王慧芳积极参与团队的管理工作。她把自己渐学渐积,渐有所得的方法技巧与志愿者日常工作相结合,并推广到示范讲解、讲词编写、释疑等志愿者培训、考核等工作中,协助团队做好各项工作,积极推动博物馆志愿者组织的团队建设。

王慧芳组织新志愿者作上岗前的示范讲解,并提出“一带多”、“老带新”的工作理念,对新志愿者认真负责传授讲解心得、注意事项。新志愿者普遍反映“明清工艺珍宝展”中“明清书画”部分的原讲解词过于抽象,自己讲得累,观众听后也云里雾里,王慧芳就将所有展品一一拍成照片,花费大量业余时间,逐字逐笔悉心研究,翻阅资料,请教专家,整理出30000字的补充讲解资料,受到志愿者的欢迎和社教部老师的认同。2008年9月大型临时展览“刘海粟画展”在河南博物院展出,王慧芳为展览编写了8700余字的讲词。

2012年大型临时展览“古典与唯美——西蒙基金会收藏雕塑绘画展”在河南博物院展出,全新的西方艺术史,陌生的艺术流派,给志愿者讲解带来巨大挑战。面对困难,王慧芳搜寻该展览在国内巡展线路,第一时间利用微博平台与展览巡展的第一站中华世纪坛艺术博物馆的志愿者取得联系,开始收集讲解资料,并自费购买西方艺术史书籍,将相关资料发送给讲解小分队成员。2012年8月19日,在志愿者团队召开第一次学习座谈会上,她用PPT形式,以艺术流派为纲,介绍展览中重要艺术家及相关作品。因为准备充分,志愿者圆满、出色、创新地完成此次展览的志愿服务工作,接待观众383860多人次。

在领导关怀下,志愿者团队发展壮大,得到各方认可。2009年10月,被河南省志愿者工作委员会授予“河南旅游志愿者示范基地”;年底被河南省志愿者工作委员会评为“河南省十佳志愿者团队”。2010年11月,被中国博物馆协会评为第二届“牵手历史——中国博物馆十佳志愿者之星”。2010年12月,被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授予“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被省志愿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文明办、团省委表彰为“河南省民间志愿服务团队之星”。2011年12月,中原历史文化宣讲项目荣获“河南省志愿服务优秀项目奖”。2012年10月,被共青团河南省委授予“河南省共青团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志愿服务基地”。

 
2012年4月30日,河南博物院组织“五•一 亲子游”活动,王慧芳(右一)为观众讲解“匈奴与中原”
 
 
2011年国庆期间,王慧芳(左一)为观众讲解“中原古代文明之光”展览
 

致力志愿服务领域新突破,活用科技,更新理念

王慧芳从事的工作是以电子科技为主,一直以来她都在寻找新科技与志愿者工作的结合点。她认为,博物馆正朝着表现手法和传播形式的多元化方向发展,而科技的进步也为志愿者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在博物馆做志愿者,不能仅仅局限于展厅讲解,而是应该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把志愿服务工作向广度和深度上发展。为了拓展自己的服务空间,她创造性的开发“新媒体平台联络手段”、“新媒体助推博物馆宣传”等新的志愿服务模式,开辟新天地。

首先,王慧芳搭建QQ、微信、微博三项新媒体平台,利用网络承担志愿者团队的构建沟通。由于志愿者日常服务时间固定,除团队活动外,无法相聚。她建立QQ群、志愿者论坛、音频资料网络硬盘,通过信息化手段,为志愿者提供沟通渠道,资源互补和共同进步。目前,已经发布各类信息6900多条,不仅节约了费用,而且能够方便、快捷的实现志愿者之间的日常交流,并以此形成了自我协调、自我管理的工作氛围。

另外,王慧芳还利用新媒体,加强馆际间的联系,与更多的志愿者、博物馆爱好者沟通。“河南博物院志愿服务团”微博是博物馆界最早注册的微博之一,王慧芳负责该微博的日常维护,她每日在微博上发布志愿服务动态,配合展览举办多种形式的微博活动,公布志愿者服务时间和服务内容,迄今已发布微博1200多条,与国内108家博物馆或志愿者团体的微博建立联系,互相关注。经过努力,“河南博物院志愿服务团”微博已经在国内众多同类微博中脱颖而出,成为活跃度最高、更新最频繁、与观众互动最多的博物馆志愿者团队微博,有力地扩大了团队影响。

2012年“古典与唯美——西蒙基金会收藏雕塑绘画展”开展第一周,王慧芳利用私人“微博”举办名为“把布格罗带回家,新展新福利!”随手拍活动,共有29名网友获得海报奖品。其中北京的一位获奖网友“小石子儿”带着家人和朋友专程赶到郑州,听河南博物院志愿者讲解“古典与唯美”。

此外,她还利用“微博”发布展品知识60余篇,每周公示临展讲解信息、积极与网友互动,搜集整理观众对“古典与唯美”的信息反馈。

2013年大型基本陈列“走向现代——英国美术300年”开展前,为了让观众对展览有个初步的印象,开展前一个月,王慧芳就开始利用微博介绍展览动态和作品。她和其余三个“微博小编”每天都上传展览及展品信息。开展前夕,参展的80幅作品全部上传至微博,粉丝们不断转发,其中乔治•厄尔的作品《北上》因描绘了《哈利•波特》迷们最向往的国王十字车站,而受到不少年轻粉丝的青睐,也让这次展览迅速在网络上“热”了起来,成为画展开展前夕最生动、最时尚的宣传教育活动。

除此之外,王慧芳还负责河南博物院志愿者团队报纸——《蒲公英》整个版面编辑,她还发挥所长,承担“答疑解惑”版面的选题、组稿、校对、稿件的审读加工工作。2009年至今,王慧芳都参与策划组织河南博物院志愿者春节联谊会,承担联谊会策划、脚本撰稿、背景音乐编排,以及整场晚会的协调工作。

王慧芳还参与2012年3月“雷锋与时代同行”大型图片展的策展并撰写部分大纲和讲解词。志愿者参与策展,这是河南博物院建院80年来第一次尝试,放眼全省乃至全国屈指可数的,王慧芳十分珍惜这次机会,她利用网络、图书馆查询资料、整理数据,并带领“义务讲解小分队”分3次试讲、走展线。展览开展短短一周内,就接待了全省230多个单位的38000名观众,被多家媒体竞相报道,产生了极好的社会反响。

九载耕耘,收获满仓。王慧芳一直在践行自己的承诺,就如2011年12月5日,在河南省志愿者联合会第二届会议大会上领导小组给予王慧芳这样的评价:她承诺服务时间,一定会按时到岗,她服务每一批观众,都尽心尽力;王慧芳最珍贵的在坚持,最值得学习的还是坚持,她是志愿者队伍中的代表,她更是全社会学习的好榜样。

  

2012年5月,王慧芳在河南省第六届讲解员大赛志愿者组讲解《花瓣纹彩陶钵》的精彩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