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幼儿课堂搬到河南博物院的历史教室
文图: 张之荣 王楠
编辑: 延红
发布日期: 2013-06-24

精美的画面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

比比谁的面具最好看

“老师,老师,我知道!”

孩子们积极回答问题

姐妹花

随着河南博物院历史教室“馆本教程”不断完善,活动更有趣味、历史科学性更强,其活动也越来越受欢迎。6月18至21日,郑州市教工幼儿园的教师们先后分四批带领112名五、六岁的孩子走进河南博物院,把课堂搬进了历史教室。

潜心研究,让博物馆资源服务幼儿教育。博物馆是文化的殿堂,是知识的海洋。如何把博物馆馆藏资源和不同年龄青少年教育结合起来?历史教室工作人员不断尝试和探索,结合不同年龄阶段打造不同的活动项目,逐渐形成了参与、互动、体验相结合的教育新模式,把历史知识变的趣味横生,“面具知多少”就是专门为幼儿教育设计的活动项目。经过历史教室的辅导老师和郑州市教工幼儿园老师多次推敲,以中国发现不同时期面具文物为知识点,根据参与活动的幼儿特点进行了研究、策划,量其身制定而成,让幼儿从绘画入手,学会从博物馆寻找学习资源。

努力实践,让博物馆的“记忆力”培养公众的创造力。博物馆是探寻历史记忆的好地方,社会教育活动目的则是利用博物馆资源培养公众创造力。“面具知多少”活动从合唱“说唱脸谱”开始,辅导老师从几千年前狩猎活动中人们所带的面具引入,通过PPT为孩子们演示讲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各种面具,让孩子们了解面具的起源、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殊的外在表现形式。孩子们自己观察制作面具的材料,并说出身边熟悉的面具种类,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当他们对面具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后,鼓励他们充分的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在空白的面具上进行创作,并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解读自己的作品。看似简单的活动锻炼了孩子们创意、绘画、口才等多个方面的才能,让来自郑州市教工幼儿园的孩子们无比兴奋,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活动结束后,幼儿园的老师高兴地说:“河南博物院历史教室与众不同的“课程”,知识讲座+自己动手做+自己说,让学习比玩还快乐。”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博物馆重要的观众组成部分。让幼儿走进博物馆,为这个重要群体提供更好的服务,从小培养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