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非洲传统兵器艺术展”在河南博物院开幕
文图: 延红/文 冬艳 海涛/图
编辑: 延红
发布日期: 2014-01-16

“中部非洲传统兵器艺术展”在河南博物院开幕

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康洁致辞

香港著名实业家卢重晋致辞

河南博物院副院长李宏致辞

著名非洲兵器收藏家杨·艾尔森致辞

河南博物院党委副书记丁福利主持开幕式

1月16日上午,“中部非洲传统兵器艺术展”在河南博物院开幕,这是河南博物院2014年引进的首个国际大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董琦,中国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河南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巡视员张文军,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康洁,香港著名实业家卢重晋,著名非洲兵器收藏家杨·艾尔森,河南博物院副院长李宏,河南省军区司令部参谋郑浩亮,以及河南博物院的共建单位、协作单位的嘉宾、社会各界特邀嘉宾出席了展览开幕仪式。开幕式由河南博物院院党委副书记丁福利主持。

李宏代表河南博物院在开幕式上首先致辞,她说,本次展览由河南博物院与广州展丰展览服务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共展出387件非洲兵器,展品全部来自两位比利时的中部非洲兵器专家、收藏家——马克·菲利斯和杨·艾尔森,他们在非洲生活了30多年,收集了不同样式的各类兵器。这些展品是19至20世纪具有重要代表性的中非传统兵器展品,展览配以大量珍贵的图片、视频影像,还特设部落实景还原等背景资料,清晰地勾画出中部非洲不同部族兵器的种类和用途,反映了中部非洲独特的民族、地域气质、审美习俗以及有别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思想。

李宏说,这些兵器每一件都有着闪光的历史,或为战士的武器、或为酋长高贵身份的象征……刀上的磨痕、盾上的箭孔、箭簇上的毒药仍然依稀可见,都清晰地记录着非洲的历史。随着欧洲人将火枪带到了非洲。这些传统的冷兵器逐渐被火器取代。19世纪末,大批的欧洲探险家与殖民者深入非洲,将这些精美的艺术品带入西方收藏界和博物馆。这些冷艳的兵器,历经沧桑、几经辗转,其原本的功能与曾经的辉煌已经退去,但其所蕴含的制造者的智慧、使用者的寄托及其呈现出的力量和美感,却将非洲土生土长的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化保留了下来。今天,我们面对这些兵器时,想到的不是野蛮与杀伤,而是非洲文化的鲜活与震撼,是非洲人的奔放与热情,是自然造就的文化对今天价值的启迪。

李宏说,河南博物院近年来不断扩展展览渠道,加强对外交流,先后引进了“古典与唯美”、“英国美术300年”等高品质的大型欧洲绘画、雕塑艺术品展览,丰富了中原观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本次又将办展的领域推广到更广阔遥远的非洲世界,希望提供给观众一个新的了解多元世界文化的视角。

康洁在致辞时说,非洲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文化的百花园里,非洲艺术是一朵奇葩,广褒的非洲原野依然保留了最自然、最纯真的美。非洲文化的自然与朴实,对世界其他地域的文明与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当今天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成为世界的困惑时,非洲文化的价值更为突显。中国是文明古国,河南是中华文明之摇篮,中非之间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中非部长论坛的举办,中非之间的合作迈上了新的台阶。中非文化交流成为近年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内容。

康洁说,河南省积极配合国家的总体外交发展战略,在此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先后派出多批艺术团体赴非洲演出,并接待数批非洲政府团及文化团体来河南的交流、演出学习。更为可喜的是,2013年11月,通过文化部安排,非洲十几个国家级博物馆馆长专程组团到河南考察交流,与河南博物院进行了积极而有效的了解与沟通,后续合作也在稳步洽谈与进行中。此次“中部非洲传统兵器艺术展”为河南省与非洲文化交流开拓了新的合作领域。非洲文化炽热奔放,朴实写真,充满激情。本次展出的387件来自刚果、中非共和国、加蓬、安哥拉、苏丹、卢旺达、布隆迪等十个中非地区国家的传统兵器,辅以图片、视频、场景等资料,将带领观众踏上探索中非文化之旅,使中原民众足不出省即可透过这些万里之外的非洲文物,品味这一遥远充满神秘色彩的独特文化。

据了解,为配合展览,河南博物院还特别设置以中、非兵器分类对比和非洲动植物为背景的弓箭射击活动,以及电脑互动小游戏、选取典型兵器订制印章、画说非洲等观众参与的项目,还将增加“异域”热舞等多个互动活动。

本展览地点在河南博物院东临展厅,展期为2014年1月16日至3月16日,为期两个月,观众可免费参观。

“中部非洲传统兵器艺术展”开幕之前,华夏古乐即兴演出

展出的文物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