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国学讲坛】王子初:《海昏侯墓音乐考古》
编辑: 张延红
发布日期: 2017-04-20

中国古乐,源远流长。从《吕氏春秋·古乐》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之史实,到考古工作者发现距今8000年前的贾湖骨笛、7000年前先民们用陶土做“埙”就可以证明,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音乐。战国时代,在诸子百家齐鸣的文化背景下,产生了孔子、墨子、老子为代表的儒、墨、道三家音乐思想。汉代以后,音乐快速发展,汉武帝时建立“乐府”,广采民间音乐,经过加工提高,成为艺术性较高的相和歌与歌舞兼备的相和大曲音乐。

众所周知,考古出土的各类材料是古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直接、真实的遗存和忠实的反映,它们的日益丰富,使得学术界对于历史研究的方法和视角产生了新的认识。考古材料和文献资料成为了历史研究的“车之双轨、鸟之双翼”,少一不行,缺一不可。马王堆汉墓、曾侯乙墓和曾侯乙编钟、舞阳贾湖遗址和贾湖骨笛、新郑郑国祭祀遗址、洛庄汉墓、广州南越王墓、鄯善洋海箜篌、奉节石哨等……这些底蕴深厚的出土文物,不断地撼动着有以文献为主要史料基础的中国音乐史。

2015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之一的海昏侯墓发掘,震惊世界,墓中先后出土了青铜器、漆器、金银器、玉器、竹简、木牍等各类珍贵文物一万余件(套),数量之大、种类之多均创中国汉墓考古之最。而在墓北藏閤成功提取的整套乐器,包括编钟2套,编磬1套,完整的琴、瑟、排箫,更是形象再现了西汉列侯的用乐制度。那么,汉代音乐都有哪些特点?汉乐在中国音乐史上处于哪种阶段?宫廷雅乐与民间音乐又何区别?海昏侯墓出土的音乐文物又带给我们哪些新的发现?本期讲座,著名中国音乐史学家、音乐考古学家王子初将为你娓娓道来——

本周六(04月22日)下午,由河南博物院、中原国学讲坛主办,河南嵩阳文化策划有限公司承办,大河网、大河报、河南商报、东方今报、今日头条、天天快报支持的2017中原国学讲坛“文明向心——丝路传韵”系列讲座将特别邀请著名中国音乐史学家、音乐考古学家,中国音乐史学会名誉会长,郑州大学中国音乐考古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王子初做客河南博物院,为您讲述海昏侯墓中的那些乐器“宝贝”,期待大家的关注!

讲座时间:04月22日(周日)下午3:00

讲座主题:《海昏侯墓音乐考古》

讲座嘉宾:王子初(著名中国音乐史学家、音乐考古学家,中国音乐史学会名誉会长,郑州大学中国音乐考古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

讲座地点:河南博物院西配楼二楼学术报告厅

领票地点:河南博物院志愿者之家

咨询电话:0371—63582521.

【主讲嘉宾】王子初,著名中国音乐史学家、音乐考古学家,中国音乐史学会名誉会长,郑州大学中国音乐考古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长年致力于中国乐律学史和中国音乐考古学研究。多年来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中国音乐文物大系》的编撰出版工作。主要著作还有《荀勖笛律研究》《中国音乐考古学》等多部;于《中国音乐学》《音乐研究》《中国历史文物》《文物》等学术杂志上发表过大量专业论文。所编《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已出19卷本)于1999年9月获国家图书奖·荣誉奖;2006年5月获“第二届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国家重要项目“中华和钟”的主要设计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