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国学讲坛】铁付德:《历史、艺术与技术——文化遗产传承的密码》
编辑: 张延红
发布日期: 2017-04-14

在中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文”,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化,古字为“匕”。《说文》:“匕,变也。”

“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绵延不绝、历久弥新。

它是世界上唯一拥有5000年文明长河而不曾中断的国家,悠久的历史赋予了中华民族博大而丰富的文化遗产,甲骨文,青铜器,龙门石窟,曲阜孔庙、孔林、孔府,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莫高窟,长城,故宫……以及极具特色的各种民族、民间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而灿烂的文明景观。中华五千年文明不仅给我们留存了有形的浩如烟渺的文化古迹、自然遗产,而且还创造了无形的、璀璨夺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的见证、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大工业而来的环境恶化,我国的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濒危、失传的重大危机,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已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历史使命。

本周六(04月15日)下午,由河南省文化厅、河南博物院主办,河南嵩阳文化策划有限公司承办,大河网、大河报、河南商报、东方今报、今日头条、天天快报支持的2017中原国学讲坛“文明向心-丝路传韵”系列讲座将特邀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常务理事铁付德做客河南博物院,从历史、艺术与技术等角度为大家解析文化遗产传承之密码,期待大家的关注!

提示:了解更多河南博物院公益文化讲座信息,请关注【文博河南】微信公众号。  

讲座时间:04月15日(周六)下午3:00

讲座主题:《历史、艺术与技术——文化遗产传承的密码》

讲座嘉宾:铁付德(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常务理事)

讲座地点:河南博物院西配楼二楼学术报告厅

领票地点:河南博物院志愿者之家

咨询电话:0371—63582521.

【主讲嘉宾】铁付德,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西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工业大学讲座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常务理事、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博物馆协会出版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文化部高级职称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家顾问组专家。长期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先后获得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博士论文《西汉梁国王陵柿园墓揭取壁画的损坏机制及保护研究》获得北京科技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并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作为首席文物保护专家主持中日合作新疆丹丹乌力克佛寺壁画保护修复。主持多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及国家文物局重大科研项目研究和国家标准编制,参与国家文物保护科技“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