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国学讲坛】徐旺生:《天人之际:中华和谐农耕文化起源与演变》
编辑: 豆晓宇
发布日期: 2020-10-28
信息来源: 河南博物院

新石器时代早期石铲、石斧、石镰(河南博物院主展馆一厅展示)

农耕文明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体和基础。在中国农业近万年的历史进程中,智慧的祖先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百折不挠,从采集果实、捕鱼狩猎、茹毛饮血到刀耕火种、驯养禽畜、纺织作衣,又从粗放耕作到精耕细作,不断地适应环境、改进工具、运用知识,最终实现了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考古资料表明,早在距今一万年左右,农业开始在我国出现;距今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诸多区域就有了相当发达的农耕文明。

几千年来,中国农耕文化影响着历朝历代中国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男耕女织”“朝为田舍郎,暮为天子堂”……,其应时、取宜、和谐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什么是农耕文化?它是如何起源的?“刀耕火种”又蕴含着怎样的生态智慧?10月31日下午3:00,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博物院举办的2020年中原国学讲坛“文明向心——黄河文脉·民族根魂”系列第9讲(总第303讲),特邀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古今农业》副主编徐旺生做客河南博物院,为您讲述中华和谐农耕文化起源与演变。敬请期待!

一、主讲嘉宾:徐旺生


嘉宾简介:徐旺生,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古今农业》副主编,农业部全球/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潍坊科技学院农圣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农耕文化、畜牧兽医史以及历史上的三农问题等,发表论文50多篇,编著有《农业文化遗产与三农》、《中国养猪史》等,参与《中国农业通史》等著述编写。

二、讲座主题:《天人之际:中华和谐农耕文化起源与演变》

三、讲座时间:10月31日下午3:00

四、讲座地点:河南博物院西配楼二楼多功能报告厅

五、咨询电话:0371—63582521

六、QQ交流群:905093509

七、演讲提纲:

(一)农耕传统的形成

(二)农耕与游牧民族形成了不同的生存方式与哲学

(三)农耕文化的演变

七、预约方式:请扫描下方小程序码,选择“活动预约”,按照预约界面要求填写预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