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鹤方壶出土一百周年纪念大会在河南新郑举行
文图: 文化信息中心
发布日期: 2023-08-28

_I0A6377.jpg

莲鹤方壶出土一百周年纪念大会现场

出土百年,初见惊艳,再见依然。2023年8月25日,是“最美青铜器”莲鹤方壶发现100周年纪念日。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文物局、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郑市政府等单位的负责同志,中国考古学会两周考古专委会的专家学者,以及河南省各地市考古科研机构负责人等齐聚郑公大墓文物的出土地——河南新郑,隆重纪念莲鹤方壶出土100周年。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师东坡,河南省文物局局长任伟,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副院长翟红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新郑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杨晋等出席莲鹤方壶出土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会议由翟红志主持。

_I0A6509.jpg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师东坡出席大会并致辞

师东坡致辞时表示,历史和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之所系、脉之所维。一百年前,莲鹤方壶等郑公大墓出土文物的灿然现世,成为我国考古史上重要的一页,更奠定了河南文博事业的基础。师东坡强调,近年来,河南省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战略,突出项目引领,强化创新驱动,厚植品牌优势,不断塑造“行走河南 读懂中国”文旅品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希望广大文旅工作者以此次大会为契机,在文旅融合、陈列展览、学术研究等领域取得更为丰厚的成果,通过讲好文物故事,来传播中国好声音,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_I0A6464.jpg

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出席大会并致辞

马萧林致辞时介绍了莲鹤方壶等郑公大墓文物出土的百年历史。马萧林表示,百年前出土的郑公大墓文物,如今被分藏在海峡两岸四地五馆,希望以此次100周年系列活动为契机,有朝一日可让这批分隔在两岸四地五馆的文物,回到河南省亲,实现重聚的夙愿。河南博物院将“以物为媒”,积极寻求在研究、展示、传播等方面合作的契合点,让离散的文物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信物”,以此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同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传承中华文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展现出更大的作为。

_I0A6435.jpg

新郑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杨晋出席大会并致辞

杨晋致辞时表示,长期以来,新郑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物工作,努力让文物遗址“美”起来、让历史文化“活”起来,相继建成李家楼郑公大墓遗址公园等一批考古遗址公园。新郑将以此次纪念大会为契机,进一步创新思路、强化举措,推动全市文物工作再上新台阶。来自故宫博物院器物部原主任丁孟和深圳博物馆学术研究部主任黄阳兴在会上介绍了郑公大墓文物收藏情况和现状。

_I0A6475.jpg

故宫博物院器物部原主任丁孟介绍郑公大墓文物收藏情况和现状

_I0A6501.jpg

深圳博物馆学术研究部主任黄阳兴介绍郑公大墓文物收藏情况和现状

_I0A6425.jpg

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演奏《诗经·郑风·溱洧》

纪念大会现场,与会嘉宾共同观看了莲鹤方壶纪实短片。来自河南博物院的华夏古乐团演员们,用复制的骨笛、编钟、编磬、陶埙等乐器,为人们带来了远古的《诗经·郑风·溱洧》等旋律,诗乐会融古曲、诗词、人物、情景为一体,带来独特的沉浸式体验。

微信图片_20230828154421_副本.jpg

当天上午,在新郑市李家楼举行了郑公大墓青铜文物出土百年纪念揭碑仪式。下午,中国考古学会两周考古专委会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学术研讨和交流。

【更多阅读】

100年前,新郑李家楼发现了沉睡2000多年的郑公大墓,陆续出土了以莲鹤方壶为代表的百余件春秋时期青铜器以及大量的玉器、骨器等文物,一时间震惊世人,吸引了全球的目光,郑公大墓出土的文物奠定了河南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前身)的诞生,成为河南博物院近百年的基业。

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的百余件青铜器,形态各异,体重胎厚,纹饰奇诡;它们鼎必成列,钟必成律,簠簋成偶;上承西周凝重敦厚之绪,下启春秋战国清丽开放之先。这其中,一对莲鹤方壶以新颖的构思和巧妙的设计将清新活泼和凝重神秘融为一体,被称为“青铜时代的绝唱”。如今,这对形制、纹饰完全相同的青铜器,一件收藏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另一件则收藏在河南博物院,成为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