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展|太平·如意——河南博物院藏明清珍宝展
文图: 文化信息中心
发布日期: 2025-01-22

展览名称:太平·如意——河南博物院藏明清珍宝展

展览时间:2025年1月22日—4月21日

展览地点:河南博物院郑州分院(郑州博物馆)一层三号展厅

微信图片_20250122145318.png

中国工艺美术孕育于旧石器时代,承中华文脉滋养,秉道器相映之理,经千年沧桑之变,于明清时期走向辉煌。明清时期,宫廷、民间工艺美术品制作交相辉映、蓬勃发展,能工巧匠以高标准、严要求、不断创新的姿态制作了大量质量精湛的上乘佳品。制瓷、牙雕、漆器、珐琅器、金银器、玉石器等门类齐全,创意新奇,具有颇高的审美情趣和美学鉴赏价值,彰显了古代工匠非凡的智慧和惊世的技艺;又以吉祥纹饰装饰,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1月22日,由河南博物院、郑州博物馆主办的“太平·如意——河南博物院藏明清珍宝展”在河南博物院郑州分院(郑州博物馆)一层三号展厅开展。展览分“瑞瓷纳福”“珐琅妙器”“漆彩绚丽”“金银同辉”“吉象雅珍”“‌玉意嘉祥”六个部分。希冀观众在欣赏明清珍宝的同时,了解中国吉祥文化,感悟中国古代工匠精神。

一、 瑞瓷纳福(瓷器)

中国瓷器是最富民族特色的工艺美术品之一,早在商代就已出现原始瓷器,汉代逐渐进入早期瓷器阶段,隋唐制瓷工艺高度发展,宋元制瓷技术趋于成熟,名窑涌现。明清瓷器是中国古代制瓷艺术的集大成者,尤以青花瓷和五彩瓷为代表。明代瓷器的色泽明艳、造型丰满、胎体厚重、釉面光润;清代瓷器以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而著称,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艺术创造力。

二、 珐琅妙器(珐琅器)

珐琅器由中国隋唐时古西域地名拂菻音译而来,是以珐琅为材料装饰而制成的器物,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在14世纪末逐渐成熟。明景泰年间,掐丝珐琅器的制作尤为著名,因此有了“景泰蓝”的称呼。明清珐琅器发展迅速,可分为掐丝珐琅、錾胎珐琅、锤胎珐琅和画珐琅等数种,特别是景泰蓝(掐丝珐琅器)制作精美、色调鲜艳,格调秀雅,代表了当时最高的艺术和工艺水平,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审美趋势。

三、 漆彩绚丽 (漆器)

漆器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奉献给全人类的一枝瑰丽奇葩,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就认识到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制作技艺不断发展。明清时期,漆器用料考究,雕刻细致入微,装饰富丽典雅,纹饰图案精美独特,雕漆、填漆、镶嵌、彩绘等多种技法精彩纷呈,可谓达到了“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的程度。

四、 金银同辉 (金银器)

金银制作工艺早在商代就已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金银镶嵌工艺,唐代已掌握多种金银制作技术。宋以后,制作工艺更加复杂精细,并出现了金银与漆、木器合壁的产品。明清金银工艺在继承传统风格的同时,也吸收古今中外多重文化营养因素,采用多种复合工艺,技艺高超,纹饰瑰丽,器物造型优雅,使用更是遍及典章、祭祀、冠服、生活、鞍具、陈设和佛事等各个领域。

五、 吉象雅珍(象牙雕刻)

牙雕工艺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并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历了显著的变化和演变。‌明清时期牙雕日臻成熟而达到鼎盛,明代牙雕以人物肖像见长,主要采用圆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技法,雕件风格多以圆润细腻的把玩小件为主。清代则以陈设品和文房用品为佳,在圆雕和浮雕的基础上增加了透雕技法,注重立体效果,造型力求生动逼真。

六、 ‌玉意嘉祥 (玉石器) 

中国古代玉器艺术源于新石器时代,历经商周、两汉、唐宋等漫长历史时期的发展,明清时期达到了玉石器雕刻工艺的巅峰。明清玉石器质地细腻,光泽莹润,雕刻题材多样,雕刻工艺以手工雕刻为主,雕刻手法多样、技艺精湛、造型丰富、线条流畅,逐渐形成了追求精雕细琢装饰美的艺术风格。

从典雅别致的瓷器到绚丽多彩的珐琅器;从气韵生动的漆器到熠熠生辉的金银器;从巧夺天工的牙雕到瑰丽绝俗的玉石器;每一件珍宝都凝结着中国古代工匠智慧与审美观念的结晶,承载着当时的技艺水准与文化精髓,见证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传承,饱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气度与神韵,寄托着中国人对太平如意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春节假期,欢迎大家走进河南博物院郑州分院(郑州博物馆),一同探寻历史无尽的魅力,感受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