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历史教室“馆本学程”升级进行中
文图: 刘璐 / 文  葛志敏 / 图
编辑: 延红
发布日期: 2013-08-30
 
骨笛、吸管,这两种在材质和作用上完全不同的东西会有什么联系呢?也许,在参加完河南博物院历史教室的活动后你就会有自己的答案了。8月29日上午,河南博物院“馆本学程镇院之宝系列第三讲——骨笛”与广大观众见面,生动的诠释、独特的创意,吸引了近30人参与了当天的活动。

讲座还未开始,历史教室辅导老师拿来的“骨笛”和“陶埙”两件教具就成了关注的焦点。大家或观察、或触摸、或尝试着吹奏,这种与文物复制品零距离接触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参与兴趣。“这是什么做的啊”、“它能不能演奏啊”、“它是真的吗”••••••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一时间让辅导老师应接不暇。随后,辅导老师借助视频、PPT,用详实的图片资料、通俗的介绍语言让大家刚才的疑问有了比较明确的解答。一位小朋友边举手边激动地说:“老师,我知道了,骨笛是用仙鹤的尺骨制作的,这样的骨头中间空、骨壁薄,所以它演奏出的音乐格外好听!”“骄傲”的神情、“专业”的表达,让在场的家长们忍俊不禁,现场气氛也变得更加活跃了。通过近1个小时的讲座,现场观众对骨笛的发掘情况、制作材料、在音乐及历史上的重要价值有了更为全面的认知。

今天的互动环节邀请到的还是“木棉艺术工作室”的两位志愿者老师。结合刚才的讲座,他们选择了生活中再常见不过的吸管作为制作材料。可孩子们一看到吸管就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这些吸管究竟能做什么用,和骨笛又有什么关系呢?正在大家一筹莫展之时,志愿者老师却用吸管制作的“笛子”、“排箫”、“哨子”分别吹奏出了简单的音符,现场一下子就沸腾了,孩子们纷纷要求老师教他们制作这些“神奇”的乐器。在老师们的耐心指导下,大家掌握了基本的制作方法,没过多久,一件件“简易乐器”就制作完成了,此起彼伏的“乐声”也开始萦绕在历史教室里久久不能散去。

博物馆是激发未成年创造力、引导观众自我学习的场所。通过历史教室的教育活动,参与观众不仅有了近距离接触历史文化的机会,还通过动手实践掌握并领会了一些简单的音乐理论常识。其实,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里还藏着很多的秘密和故事,历史教室还会以文物为基础开展更多让大家期待的互动活动,持续关注河南博物院、走进历史教室,让历史、文化、艺术带给我们更多地快乐和惊喜吧。

骨笛原来是在墓葬出土的

骨笛与现在的乐器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呢?

笛子、排箫,你想做哪一种呢?

你听,吸管长短不一,音高就不一

奶奶,我们一起制作吧!

快来看看我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