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数据库在行政管理上的应用
文图: 刘拥政
发布日期: 2010-04-07
信息来源: 中国文物信息网
       “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以下简称“文物数据库”)项目2001年在山西省启动,2002年又增加河南、甘肃、辽宁省进行试点。之后,湖北、湖南等11个省份先后启动文物数据库项目。2009年,该项目在全国其他20省(区、市)全面展开。陕西省从2006年开始实施该项目,目前基本建成数据准确、内容完善的省级中心数据库,并设立陕西省文物数据中心。

在文物数据库省级节点建成之后,国家可以实现摸清家底的基本目的,但下一步如何有效发挥文物数据库作用,使馆藏文物信息不仅仅是进入静态的数据库,而是处于动态的、互动的被利用和流通状态?如何在技术层面实现对文物真正意义上的动态实时监管,同时避免文物数据库锁在深宫,以一个友好的界面服务于科研、教育?这些问题解决不好,文物数据库工作就可能出现停步不前的状况。

          架构文物信息服务体系

     文物信息包括文物的本体信息和管理信息两部分内容。文物本体信息是文物这一信息载体的价值体现,也是文物藏品数据的核心。文物管理信息则是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为了加强文物保护和管理再次增加的外在信息。管理信息有利于保护基础上的利用。人们对文物的利用,本质上是对文物信息的利用,是对文物所蕴涵的各个学科、各个层次信息的发掘和交流。

     文物收藏单位在文物信息交换与共享过程中会涉及到不同用户、不同目的、不同层面:有与国家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数据交换,有与同行业不同博物馆和研究机构的数据交换,有面向全社会提供的广泛信息服务和向特定对象提供的专业服务等。因此,我们必须以文物数据库为基础,针对不同层面对文物信息在深度、广度上需求的不同,构建文物信息服务体系,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文物数据库的作用。
这个文物信息服务体系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面,可逐步予以实施:

     一是管理层面的应用,架构文物行政部门与覆盖所有辖区内文物收藏单位之间数据传输、交换网络系统。

     二是研究层面的应用,继续完善文物数据库,进一步细化、深化文物本体信息,突出藏品文档信息、研究论著信息。
  
     三是文物业务交流层面的应用。用于各级文博单位之间的文物信息交流;民间文物与国有文物的信息交流。

     四是大众教育层面的应用,这是文物信息化的主要宗旨。一方面通过遴选将博物馆展线上的代表文物在网站上展示;另一方面,以文物数据库为基础,利用三维技术开发新型文化产品。

   文物数据库建设是藏品服务体系的基础,是博物馆数字化的一个过程,数据库应用服务体系将最终形成博物馆数字化的结果,即数字博物馆。

          文物数据库在文物行政管理上的应用

   1.首先实现文物数据库在文物行政管理上的应用,是构建文物信息服务体系的基础。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实施数据库项目的初衷是摸清馆藏文物,特别是国有珍贵文物的家底,完善行政区域内文博领域的信息资料,以利于财政和文物行政管理,促进文物类国有资产管理和文物保护经费管理,促使文物保护落到实处。这是目前推动文物信息化的主要动力。

   目前,文物数据库在摸清家底方面的作用已经实现,下一步只有实现文物藏品的动态管理,实现收藏单位与管理部门网络联通、信息互动,让管理者及时了解文物展线变化情况、出入库情况、境内外流通情况、破损修复情况等等,才能为文物服务社会大众提供基础和保证。

   2.构建网络体系,实现文物信息动态管理。全国范围内数据库网络框架以两级三层结构为宜,省内建立省级文物数据中心,各市、县、省直单位和重点博物馆作为二级数据节点与省数据中心实现网络连接。
  
   数据库网络连接,通常做法是采用C/S(Client/Server)网络连接模式,即客户机/服务器通过互联网VPN进行登录访问,设置防火墙,在业务网和互联网之间形成一个安全隔离带。在客户机/服务器网络中,服务器是网络的核心,而客户机是网络的基础,客户机依靠服务器获得所需要的网络资源,而服务器为客户机提供网络必须的资源;通过一个集中的服务器,实现统一动态IP地址解析,然后分配给终端用户,设置访问控制,限制出入于存取的级别权限,防止越权使用或非法授权访问。常见的VPN身份认证可以包括预共享密钥,通讯双方实现约定加密解密的密码,直接通讯就可以了。这种方式适合集中式的VPN,在省文物数据中心部署服务器,实现全局设备的统一认证和管理。

   3.建立数据库网络系统。省级数据中心将各市、县、直属单位报来的数据进行审核,然后再导入采用物理隔绝的省级中心备份库。这种方式有效保证了省级中心库的数据安全;投入费用低,今后的主要机器维护集中在省级节点,各市和直属单位无需就此项工作专门配备网管专员,还可以节省分支防火墙、网络病毒软件以及维护费等其他费用。在数据库省、市县节点网络连接的同时,推广使用《博物馆藏品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文物收藏单位建立起自己的文物管理数据库,并通过互联网(VPN)与省级中心节点乃至国家文物局数据库相联通,最终实现文物数据的动态更新和监管,并建立起统一的文物数据开发平台。

     终端应用程序《博物馆藏品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是国家文物局数据中心(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开发的,经过国家文物局认可的。该软件在博物馆的推广使用,意义重大:其一,可逐步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博物馆数字资源开发利用平台,以实现藏品数字资源跨区域共建、多途径整合和系统化展示;其二,为建立共建共享和利益分配机制打下基础,进而使文物数字资源在整个社会信息资源体系内占据应有的地位;其三,上级文物管理部门对博物馆的监管形式将更为方便。

但在实践中发现,在目前的文物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设计中,都以文物信息采集和工作任务展开。大多是将文物档案从纸张的形式转换为电子格式保存到数据库里,数据应用系统的开发是为了满足信息载体转换的需要而设计,查询定制中不能设定检索路径,不能隔离信息修改和信息检索功能。要想实现远程信息查询检索,开发以利用而不是以采集为目的具有友好信息检索界面的新版本势在必行。

     4.制定《文物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规范文物信息采集、录入以及使用行为,保障文物信息知识产权,保证文物信息的合理、有效、安全使用。

     管理部门应用文物数据库的一些做法及积极意义

     文物数据库终端链接到管理部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对于外展文物,文物交流部门可以先在数据库进行海选并确定参展文物,省去了查阅卡片等繁重的劳动,减少了搬动实物可能带来的文物损坏;外事部门对外展文物的审核也有了充分的依据。管理部门在评定博物馆等级时,有效防止了虚报、瞒报文物数量的现象。执法监督部门在进行安全检查时,通过数据库便知各级文物收藏单位文物数量的增减及变化情况等等。

     文物数据库网络体系建成以后,客观上促使文物收藏单位健全了文物档案,加强了馆藏文物的内部管理,从源头上保证了文物安全,过去那种文物藏品底数不清、账物不符的情况将彻底改观;个别单位的个别文物不上账、文物当赠品的恶劣做法将得到有效遏制。

   文博工作者依法行政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离不开对文物信息的掌握程度。通过数据库网络系统,文物管理部门可以及时了解本辖区文物库房和藏品展线上文物的变化情况,上级文物管理部门对文物收藏单位的监管将发生根本的变化。
  
     文物数据库管理系统可与财政部门联网,作为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便于财政部门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基础数据,将财政支出管理的措施和要求,以快捷的技术手段贯彻、应用到文物部门和文博单位,并为财政决策、部门预算审核、经费支出和资金使用管理等提供基本情况和数据支持,增强财政管理的目的性、科学性和前瞻性。